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成立于1999年,2004年获批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本中心成立前已有雄厚发展基础。1964年,根据中央关于加强外国问题研究的指示精神和高教部要求,南开大学建立了分别由著名学者杨生茂、吴廷璆和梁卓生领衔的美国史研究室、日本史研究室、拉丁美洲史研究室。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随着研究队伍壮大和学术研究国际化需要,在知名学者俞辛焞、洪国起、张友伦的领导下,三个研究室分别于1988年扩大为日本研究中心(2003年进一步升格为独立科研实体日本研究院),1993年扩大为拉丁美洲研究中心,2000年扩大为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在此过程中,由这三个研究室所构成的地区国别史学科,成为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认定的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1978)和首批博士学位授予权(1981)单位,是首批历史学门类下的二级重点学科(1988),是教育部资助的首批“211工程”项目“亚太地区史”(1995)和首批“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世界现代化进程”项目(2004)承担单位。1999年,以这三个研究室所构成的地区国别史重点学科为基础,历史学院世界史系部分专职教师加盟,同时聘任校内其他院系世界史专家为兼职研究人员,正式成立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钱乘旦教授任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王晓德教授担任首届中心主任。
作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本中心以国家一流学科世界史为依托,与历史学院、日本研究院及其他文科院系密切协作,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术队伍,旨在构建体制机制高效、基础设施完备、特色和优势明显的全国领先、国际知名高端学术平台,在重大攻关课题研究、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对外学术交流、社会服务等工作中追求卓越。
中心具有优良的科研基础设施和丰富的学术资源支撑,2000多平米办公用房中,多媒体教室、中小型会议室、教师研究室及研究生学习室齐备,500平米专用资料室中,中文藏书2万余册,外文图书6万余册,外文期刊百余种,大型缩微胶卷原始资料和数据库多种。
本着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课题研究为导向的原则,中心实行灵活而务实的人事管理制度,根据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和研究者业绩,定期调整研究队伍,选聘研究人员。目前,专职研究人员28人,其中教授16人,兼职研究员20余人。
20年来,在科学研究方面,美国史、日本史、拉美史研究团队不断推出大型研究成果,继续保持传统优势和特色。世界现代化历程研究、国际关系史研究、世界生态环境史研究团队生机勃勃,不断推出学界瞩目的创新成果。在2016-2020年的“十三五”期间,中心成员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重大招标、重点及一般项目2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资助项目26项,其他纵横向资助项目29项;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著作80余部;2部著作入选国家社科文库,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10余项。
人才培养方面,已毕业的500余名硕士和200余名博士毕业生,多数进入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工作,其中相当部分已成为知名学者。在全国的美国史、日本史、拉丁美洲史学界,本中心出身的学者格外活跃。
学术交流方面,举办了十余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同时每年要举办国内学术讨论会、高端论坛、工作坊多次。通过合作研究、学者互访及专题讲座、学生交流等形式,与耶鲁、剑桥、东京、早稻田、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等等世界名校的有关机构和学者,长期保持着密切合作关系。中心成员有6人担任国家级学会理事长或会长,为组织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做出了奉献。为促进学术交流和扩大影响力,中心已经连续编辑出版了17辑《世界近现代史研究》学术年刊。
社会服务方面,中心在开展基础研究的同时,积极开展智库建设。中心成员所组建的4个智库型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基地是:南开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南开大学拉丁美洲研究中心、南开大学希腊研究中心。依托于这些智库平台,中心成员积极接受外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商务部、教育部、中国社科院等政府部门和天津市政府的委托研究和政策咨询项目,两次获得天津市高校智库优秀咨询研究成果奖。中心成员还跟踪现实国际问题和中外关系动态,通过《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中央电视台、天津电视台、凤凰卫视等电视节目,以及各种网络等媒体发声,阐述时政分析观点和政策主张。
立足南开,服务全国,追求卓越,创建一流。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奋进,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