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 作 简 报
2005年第4期 (总第5期)
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 2005年10月2日
〖本期要目〗
古巴共产党中央委员佩雷斯率团来访
王晓德教授访问哈佛大学历史学系
两项课题获天津市社科规划办立项
中心学术期刊《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二辑)出版发行
基地博导论坛开讲
刘国柱博士毕业论文入选中国社科博士论文文库
李剑鸣、杨令侠、李凡等教授专著出版
古巴共产党中央委员佩雷斯率团来访
9月23日下午,古巴共产党中央委员、教育、科学、文化和体育部科学局负责人埃尔瓦·罗莎·佩雷斯·蒙托亚,古共中央美洲研究中心主任阿达尔维托·隆达·巴罗纳,古巴驻华使馆信息办主任爱达·米拉瓦尔·加西亚等一行3人来访,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中心有关负责人在范孙楼与来访代表就相关研究领域合作事宜展开深入探讨。
中心主任王晓德教授向古巴客人详细介绍了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在拉丁美洲政治、经济、文化及古巴社会主义现状等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及人才培养情况,他说,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已与墨西哥、哥伦比亚、巴西等国的相关机构建立了良好交流关系,希望也能与古巴建立交流关系,以相互促进双方相关领域的研究。
埃尔瓦·罗莎·佩雷斯·蒙托亚表示,很荣幸来到天津的第一天就来到南开大学,对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的研究方向、目标很感兴趣,希望能在有关研究领域同古巴的研究机构展开合作。
阿达尔维托·隆达·巴罗纳介绍了古共中央美洲研究中心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并为双方相关研究领域的合作提具体建议。双方对未来的合作表示乐观,并表示将就人员交流、研究材料交流等具体合作事宜作进一步洽谈。
王晓德教授访问哈佛大学历史学系
7月26日,中心主任王晓德教授结束对哈佛大学历史学系的访问回国。王晓德教授此次是以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对哈佛大学历史学系进行学术访问的,他向哈佛的同行们重点介绍了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的科研、教学、研究团队建设、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以及作为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情况,并与入江昭等国际知名学者就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学术交流。
两项课题获天津市社科规划办立项
9月27日,天津市社科规划2005年度立项课题正式公布,中心杨令侠教授、赵德宇教授申报的课题获准立项,他们的题目分别是:《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研究》(项目号为TJ05-SL001)、《16-18世纪天主教东来及中日两国早期西学的比较研究》(项目号为TJ05-SL002)。
中心学术期刊《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二辑)出版发行
9月28日,中心学术年刊《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二辑)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一辑设立了世界史学科体系探讨、国际关系史、地区国别史、博士生论坛以及综述、书评等五个栏目,共发表学术论文17篇,这些文章均是由作者投稿并一一经编委会匿名审稿而通过的,因此学术质量很高。
基地博导论坛开讲
9月22日,中心举办的“博导论坛”正式开讲,这是由中心面向全校而举办的系列高水平学术论坛,由中心专兼职研究人员中的博士生导师主讲,并与听众进行互动交流。第一讲由中心副主任陈志强教授主讲,题目是“从拜占廷研究看史学新发展”。陈志强教授在演讲中指出,旧时认为拜占廷帝国因查士丁尼穷兵黩武而灭亡,而史学界新观点指出,突如其来的大瘟疫使帝国遭受灭顶之灾。陈志强教授由这种全新观点的出现谈起,介绍了史学新观念及其衍生的新的研究领域。他还重点强调了现代科技对史学的贡献,尤其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平面的历史研究变得立体化起来。针对这些新的变化,他提出了自己相对应的思考和策略。他认为现代科技使史学研究从平面走向立体,网络简化了资料收集整理,方便了国际交流;多媒体通过音乐、图片、文本使历史研究立体起来。
第二讲由中心主任王晓德教授主讲,题目是“对全球‘美国化’的一种重新审视”。王晓德教授主要从四个方面剖析了全球美国化问题:(一)美国化与文化互动的关系,(二)美国化与文化借鉴和吸收的关系,(三)美国化与当地文化的认同,(四)如何认识中国的美国化问题。王教授认为美国化将是新世纪全球共同面临的课题。其实美国化是个由来已久的问题,早在19世纪欧洲就面临着美国文化的冲击,世界的其他地区如同样受到美国大众文化的冲击。从历史上看,欧洲人在文化的几次重大历史转变,都是由美国大众文化的传播所引起的。因此从文化互动的角度上讲,美国化是个双向的运动。一个民族文化创新的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内部机制的创新,二是对外部文化的汲取,两方面不可偏立,单靠自身文化的发展很难有发展,只有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有机结合,民族文化才能有重大的发展。王教授指出,在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和吸收过程中,还必须认识到文化输出与文化接受的过程中所谓的“黑箱”原理,即一种文化在被输出和接受过程中,先前的文化可能表现出不同于先前的结构。具体来说就是,向外传输的美国大众文化在物质成分上没有发生变化,但消费国对这种文化成分的体验可能与美国截然不同,即不可能在当地原汁原味地再现美国文化,美国大众文化在非美国环境下发生异化。从当地文化对美国大众文化的认同方面上看,当地文化将吸收美国大众文化中对本国有益的成分,淘汰不适合本国文化的无益成分,使美国大众文化成为当地文化发展的汲取资源。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大地上,适当地吸取各种文化中的有益成分,我们源远流长的文化必将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王教授渊博的学识,深刻独到的见解博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就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的回答,全场气氛热烈,反响很好。
刘国柱博士毕业论文入选中国社科博士论文文库
7月20日,中心毕业生刘国柱博士的毕业论文《美国文化的新边疆――冷战时期的和平队研究》(导师为王晓德教授)入选中国和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并由中国社科出版社出版发行。作者在书中对和平队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平队与冷战的关系、和平队在第三世界国家开展的各项工作、和平队面临的问题及政策调整、和平队的功能与作用等做了深入的探讨,该书是我国学术界第一部较为系统研究和平队的学术专著。
李剑鸣、杨令侠、李凡等教授专著出版
7月25日,李剑鸣教授和杨令侠教授等撰写的《20世纪美国和加拿大社会发展研究》、李凡教授撰写的《日苏关系史(1917-1991)》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