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第2期 (总第12期)

发布者:丁见民发布时间:2020-10-08浏览次数:10

工 作 简 报

2007年第2期 (总第12期)

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  200776本期要目

  • 中心四部专著入选《南开大学史学家论丛》第三辑

  • Rice大学副教授Alex Lichtenstein来中心讲座

  • 美国早期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津召开

  • 中心召开基地重大课题和教育部重大课题研讨会

  • 韩琦、赵德宇教授升任博士生导师

  • 基地顺利完成重大项目的中期检查工作

  • 中心主任杨栋梁教授做客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

  • 基地60余名研究生完成学业顺利毕业

中心四部专著入选《南开大学史学家论丛》第三辑

《南开史学家论丛》是在著名画家范曾教授的捐资支持下诞生的,旨在保留大师的经典之作,弘扬其业绩,对中青年学者的成果进行系统整理。南开大学历史学科一些学术大师和中青年学者的学术成果被广泛关注,包括杨生茂、张友伦先生等学术带头人著作的《南开史学家论丛》第一、二辑先后由中华书局出版,在海内外引起较大的反响。近期《南开史学家论丛》又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了第三辑,汇集了南开中年史学家的精华之作。

在第三辑的《南开史学家论丛》中,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有四位研究成员著作入选,他们分别是日本史专家杨栋梁教授的《日本后发型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研究》、拉美史专家王晓德教授的《美国外交关系史散论》、欧洲史专家陈志强教授的《巴尔干古代史》以及美国史学家李剑鸣教授的《美国史论稿》。《日本后发型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研究》,对日本战前、战后经济政策的变化、经济体制的特征及其关联性作了独具视角的理论阐述,对产业政策的手段和效果作了较为深入细致的考察,揭示了后发型国家如何实现经济赶超以及国家权力在经济赶超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此著还对近年来争议不断的历史问题与中日关系进行了阐述,对构建新型中日关系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理解。王晓德教授的《美国对外关系史散论》一书,将其多年来在文化观念与美国外交、美国对外经济关系、美国大众文化扩张与全球“美国化”、威尔逊的外交思想与实践、美国的拉美关系史等问题上的精华之作结集出版,展示了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及开阔的视野。欧洲史专家陈志强教授的《巴尔干古代史》,对包括古希腊城邦国家、古罗马帝国、拜占廷帝国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巴尔干半岛历史的演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半岛古代文化、宗教和民族等方面所形成的问题对近现代半岛政治格局的影响进行了纵向审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考察近现代欧洲乃至世界动荡之源的重要视角,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此外,美国史专家李剑鸣教授的《美国史论稿》,也在整理和编辑中。

另外,我中心研究员乔林生副教授新著《日本对外政策与东盟》近期也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是乔林生副教授博士论文修改稿。他运用了国际关系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方法,从战争赔偿与日本重返东南亚、日本对东盟的经济政策、外交政策、安全政策、区域合作政策以及东西关系与南北问题中的日本与东盟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著者系统而全面地就日本对东盟的政策进行了梳理和归纳,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和新见解,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内外学者对该研究领域的不足和空白。

Rice大学副教授Alex Lichtenstein来中心讲座

2007511日,美国得克萨斯州Rice大学副教授Alex Lichtensteiin来到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先后为基地师生做了题为“20世纪美国劳工运动的兴衰”、“美国民权运动的兴起”、“1960年代是否为美国的文化大革命时代?”、“民权运动的全球化:黑人争取自由的斗争与国际事务”四场精彩演讲。Alex副教授是Rice大学年轻有为的民权运动研究学者,对美国20世纪以来的社会运动尤其是劳工运动和民权运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的系列讲座加深了基地师生对美国劳工运动和民权运动的认识,增进了中美学者对相关问题的交流和沟通。在讲座之余,Alex副教授还圆满回答了在做师生的问题,获得了南开大学师生的阵阵掌声。

美国早期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津召开

 524-27日,“全球视野下的美国早期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天津举行。会议由美国J.威廉·富布赖特海外学术委员会(J. William Fulbright Foreign Scholarship Board)以及南开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创新基地资助,由南开大学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以及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主办。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色列、中国香港以及大陆的80多名学者与会,共提交论文60余篇。学术讨论采用大会学术报告和分组会两种形式进行,包括主题发言、评论、提问和讨论等环节,气氛十分热烈。讨论的问题涉及美国早期的政治与社会生活、宗教、经济发展、少数族裔与妇女等领域,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视角和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如今,网络资源已经成为美国早期史研究中重要的资料来源,一些研究早期史不可缺少的一手材料以及二手著作均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对于美国早期史研究的现状与未来,美国乔治亚大学教授、在南开大学讲学的福布赖特学者阿兰·库利科夫教授做了概述与展望,他总结了近60年美国早期史研究的进展,强调了政治史研究的重要性,认为政治史将与社会史、文化史结合,对重新审视国家制度建设发挥作用。北京大学李剑鸣教授回顾了中国学者对美国早期史的研究,梳理了中国学者对美国早期史关注的问题,指出研究中的不足与进展,并提出在研究中,要掌握相关课题的研究状况,使用一手材料,运用理论方法进行研究。

中心召开基地重大课题和教育部重大课题研讨会

621-24日,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与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联合在河北省承德召开了基地重大课题“日本近代化历程研究”学术研讨会和教育部重大课题“近代以来日本对中国认识及行动选择研究”学术研讨会。 参与该课题撰写以及顾问指导等相关工作,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天津市会科学院、中南民族大学、青岛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或专门研究机构的参与该课题顾问指导与撰写工作的4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本次会议由课题总负责人、中心主任杨栋梁教授主持,会议在强调本课题的重要现实与学术研究意义的基础上,与会专家学者们就课题总体进展、子课题协调统一、以及课题将会遇到的问题与难点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最后,课题总负责人杨栋梁教授就本课题组研究规划以及经费使用方法等问题作了详细说明。

韩琦、赵德宇二教授升任博士生导师

2007627日,经过南开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表决通过决议,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韩琦教授和赵德宇教授升任博士生导师。韩琦为著名拉美研究专家,主要从事拉丁美洲历史和经济研究。他现为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兼任中国拉丁美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外国经济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副秘书长。目前,韩琦教授主持承担了教育部基地重大课题《拉美主要国家现代化道路》,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1部,合著和编著多部,曾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赵德宇教授为日本史研究专家,专业方向为日本文化史,开始课程有日本古代史、日本文化史、日本洋学史等。他出版专著《西学东渐与中日两国的对应——中日西学比较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获宋庆龄基金会孙平化日本学学术奖励基金专著二等奖),论文《林则徐与渡边华山》(日本洋学史学会年报《洋学3》)、《试论南蛮文化》(世界历史)、《谈锁国》(日本学刊)、《论1617世纪日本天主教的荣衰》(南开学报)等20余篇。

基地顺利完成重大项目的中期检查工作

按照教育部2007520日《关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07年中期检查工作的通知》,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顺利完成了20042005年度重大项目中期检查工作。此次项目中期检查主要涉及基地20042005年重大项目,检查主要内容为:项目负责人及课题组成员是否按计划开展研究,研究进度是否符合项目研究计划的要求;是否有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经费是否真正用于科研工作,开支是否合理等。基地在接到通知后立即将文件精神传达到相关研究人员,并积极做好组织和协调工作。基地相关研究人员也积极主动配合中期检查工作,认真填写中期检查材料,准备相关成果原件。截至6月底,我中心已将基地重大项目的中检材料上报南开大学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处,顺利完成了重大项目的中期检查工作。

中心主任杨栋梁教授做客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

200777日,中心主任杨栋梁来到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做了题为“皇权与日本近代化”的精彩演讲。杨栋梁1954年生于辽宁,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1992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日本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日本史学会常务理事、天津市历史学会理事,天津市亚太发展研究中心顾问。演讲从日本近代的崛起为关键点和出发点,分五个部分阐述了明治维新与皇权的复辟、近代皇权的打造、日本皇权的强化、皇权统合国民的途径、皇权的行使及其特点等问题。通过层层深入的分析与论证,最后指出了皇权在日本近代化中所起到的二重作用:一个就是实现日本国家独立、民族自主、民族独立,在完成这样一个任务的过程当中,或者是日本走向资本主义道路,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包括精神文明,在这方面,他有他的作用,而且是很大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同样是在近代化的过程当中,他又把日本引向了斜路,而且给包括日本人民在内的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基地60余名研究生完成学业顺利毕业

20077月,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又迎来了一个收获季节,总计61名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其中共有硕士毕业生43名,博士毕业生17名。这些毕业研究生经过刻苦而努力的学习研究,已经圆满完成学业,以优异的成绩顺利从南开大学毕业。目前,他们已经奔赴全国各地,在教学研究等工作岗位上贡献自己的力量。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