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 作 简 报
2007年第4期 (总第14期)
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 2008年1月10日〖本期要目〗
著名学者沈志华精彩讲述“斯大林、毛泽东与中苏同盟”
新华社资深记者沈安做“阿根廷经的现状与发展”
上海外国语大学王恩铭教授来津讲座
拉美史学者赴山东济南参加拉美史年会
美国著名全球史学家Affred J. Andrea与Jerry H. Bentley做客南开
赵学功教授赴韩国参加“韩中国际学术研讨会”
阿根廷学者Fernando A. Rochi教授访问南开大学
李剑鸣教授谈“人民的定义与美国早期的国家建构”
基地主任杨栋梁教授赴日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7年度基地科研成果统计工作完成
著名学者沈志华精彩讲述“斯大林、毛泽东与中苏同盟”
2007年10月14日,应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主任沈志华教授做客南开大学,为广大师生作了题为《斯大林、毛泽东与中苏同盟的建立》的精彩学术报告。
沈志华先生的学术报告主要围绕着中苏同盟条约的谈判展开。沈先生首先回顾了二战及战后初期,斯大林处理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与其他国家共产党关系的方式和政策,以及斯大林的冷战战略。然后沈先生提出过去中苏谈判的历史研究中主要存在着四个问题的误解:第一,谈判中谁占优势和上风的问题。过去的历史研究认为是斯大林掌握谈判,中国处于劣势地位。沈先生认为实际上是毛泽东占据优势,中国有更多的选择权。第二,谁起草了中苏同盟条约的问题。过去甚至现在一些研究者都认为《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中方起草的,但沈先生指出这是一种误解,在周恩来赴苏之前,苏方的草案已准备好,并经斯大林批准了。第三,附加协定的问题。沈先生与传统观点不同,他认为关于长春铁路、旅顺口和大连港的附加协定并非苏联强加给中国的,而恰恰是中方提出并主持修改的。在这个问题上,苏联实质上向中国让步了。第四,“两个殖民地”和四个股份公司的问题。沈先生认为苏联虽然提出新疆和东北的补充协定问题,但对于当时正在向边疆地区挺进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是利大于弊,因而得到了毛泽东和周恩来的赞同与肯定。股份公司则是中方主动提出的,希望可以借助苏方的资金和技术尽快恢复生产。讲座结束后,沈教授还与部分师生进行了座谈,热情解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沈先生还结合自己的学术研究经历谈了历史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特别强调了原始档案的重要性。沈先生对档案材料的熟稔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平易近人的学者风范给师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同学们受益匪浅,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新华社资深记者沈安做“阿根廷之谜:发展模式的转变”
10月15日,前新华社驻美国、阿根廷和墨西哥等国首席记者、《参考消息》编辑部高级编辑沈安先生来到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与中心师生进行学术交流,并作了题为“阿根廷之谜:发展模式的转变”的学术报告。常年在拉美各国工作的经验,使沈安先生对拉美问题特别是阿根廷问题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在报告中,沈安先生首先向与会者详细介绍了阿根廷目前的政治经济形势,然后回顾了阿根廷现代化发展的四个阶段,并深入分析了每个阶段的发展特点,最后从历史的角度总结了阿根廷现代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报告之后,沈安先生对参加报告的师生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回答。沈先生风趣幽默的演讲风采给师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报告中丰富翔实的统计资料更是给从事拉美研究特别是阿根廷问题研究的师生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上海外国语大学王恩铭教授来津讲座
10月18日晚,受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的邀请,上海外国语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王恩铭教授来到基地,作了题为“美国新保守主义的思想渊源、历史成因和政治影响”的学术报告。
王教授在解读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美国新保守主义作了详细诠释。他指出,美国新保守主义包含三股势力,分别是新右派(New Right)、新宗教右派(New Religious Right)和新型保守主义(Neo-Conservatives/Neo-Conservatism)。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的大动荡,使得传统的道德体系出现严重的颠覆,借助人们对现实社会中道德缺失的不满,新右派势力开始崛起。他们在政治上主张重新定义政府的责任,保持正确的道德方向;在经济上赞同福利政策。新右派在美国保守主义盛行的南部和中西部产生了很大影响,支持者主要是中下层群众。新宗教右派的崛起,既有历史传统又有现实的导向。历史上美国出现过两次宗教大觉醒,宗教观念对美国民众中影响很深,20世纪60年代传统道德体系的崩溃,使得一部分传教士感到世风日下,他们不再局限于老宗教右派倡导的个人自救,而是提倡拯救整个社会。这些传教士利用媒体,借助先进的现代化工具,广泛布道于整个美国社会,对美国民众的影响不可小视。新型保守主义对新左派、反正统文化运动深为反感,认为它们颠覆、破坏了美国的价值体系,动摇、削弱了美国的文明根基。新型保守主义内政方面强调个人自由,同时也要求政府有责任根据公共利益制定政策,确保社会在与时俱进的同时仍保持其基本价值观和优秀传统。在外交方面,他们继承了冷战自由主义的思想,坚决反对共产主义并竭力在全球范围推行其民主秩序。
在长达一个半小时的讲座中,王教授侃侃而谈,展示了其渊博的学识涵养、幽默风趣的授课方法和平易近人的学者风格。报告结束后,王教授回答了一些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少同学反映,此次学术报告令人受益匪浅。(南开大学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 孙超)
拉美史学者赴山东济南参加拉美史年会
10月19-23日,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研究学术讨论会”在济南召开,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拉美史专家洪国起教授、王晓德教授、韩琦教授、王萍教授、董国辉副教授、潘芳博士以及拉美专业研究生十余名参加了大会。中国拉美史研究会理事长、南开大学洪国起教授致开幕词。中心专职研究员韩琦教授、王萍教授、董国辉副教授分别作了《拉美的新结构主义理论》、《哥伦比亚咖啡经济与早期工业化》、《美国访学观感》的大会主题发言,得到与会专家好评。
本次大会也是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的换届大会。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理事长洪国起教授因年过七十,主动让贤,辞去会长一职,但仍被聘为学会顾问。我院拉丁美洲研究中心王晓德教授当选为新一届的理事长,韩琦教授当选为常务副理事长,王萍教授当选为秘书长,董国辉副教授当选为副秘书长,秘书处仍设在南开大学。
美国全球史家Affred J. Andrea与Jerry H. Bentley做客南开
10月23日,受历史学院美国历史与文化中心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的邀请,美国著名全球史专家Alfred J. Andrea教授和Jerry H. Bentley教授来到南开大学,分别做了题为“美国全球史研究和教学” (Global History in USA)和“世界全球史研究和教学”(Global History in the World)的学术报告。历史学院院长陈志强教授、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杨栋梁教授接见了Andrea和Bentley教授,主持了两位美国学者的讲座并与美国客人举行了亲切而热烈的座谈。
Alfred J. Andrea博士是任教于美国佛蒙特州立大学,现担任美国世界历史学会学术会议委员会主席、21卷《世界历史百科全书》主编,是美国学界著名的全球史专家。Jerry H. Bentley博士执教于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担任夏威夷大学世界历史研究中心主任、《世界历史》杂志主编,也是美国学界著名的全球史专家。两位美国教授首先与在座的南开大学师生进行了座谈,历史学院的杨巨平教授、赵学功教授、李凡教授、张伟伟副教授、罗宣副教授等分别向他们介绍了南开大学世界史研究和教学的情况,并与美国客人进行了热情讨论。在座的历史学院学生也踊跃发言,分别就自己所感兴趣的问题向他们提出或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Andrea和Bentley教授为南开师生分别做了两场精彩的学术报告。他们分析了过去二十多年以来兴起的不同于现代化理论的研究范式——全球化理论。他们认为,全球化理论最初主要适用于现代世界,但是其主要理论思想即单个的人和国家的发展都不是孤立隔绝的,而是处于更为宏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之中,不仅适用于现代社会而且也可以运用于对前现代社会。因此他们认为,全球史不仅是解释当代社会历史的一种理论方法,而且是研究古代中世纪史的重要范式。在此基础上,他们分别介绍了美国高等院校中全球史的研究和教学概况以及世界其他国家高校中全球史研究和教学的情况。
此次座谈和讲座持续了长达三个小时之久,气氛活跃而热烈,相信一定能够促进中国学术界与美国学术界双方之间的了解,增加双方之间的交流。
赵学功教授赴韩国参加“韩中国际学术研讨会”
10月25日至28日,中心专职研究员赵学功教授应韩国国防部军事历史研究所邀请,参加了在首尔举行的“2007年韩中国际学术讨论会”,并在大会上作了“朝鲜战争对中国军事的影响”学术报告,受到广泛好评。会议论文集将于今年年底在韩国出版。会议期间,他还就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问题与韩国有关学者进行了学术交流,并参观了朝鲜战争停战线、战争纪念博物馆、韩国中央历史博物馆等。
阿根廷学者Fernando A. Rochi教授访问南开大学
2007年11月5-6日,应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邀请,阿根廷著名经济史专家Fernando Augusto Rocchi教授来中心讲学,做题为“阿根廷工业化进程的起源:成就与局限”、“拉丁美洲现代化与工业化:阿根廷、巴西、哥伦比亚和墨西哥的比较研究”的学术报告。 Fernando Augusto Rocchi教授是美国加州大学博士,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博士后;现任阿根廷 Torcuato Di Tella大学历史系教授、阿根廷国家经济研究所评论员,是《历史》杂志的创建者。
Fernando Rocchi教授对阿根廷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工业化起源、工业化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局限及现代化和工业化理论等进行了详尽的讲述,对阿根廷、巴西、哥伦比亚和墨西哥四国的基本情况做了介绍,并就四国现代化和工业化发展等问题做了详尽阐述。报告会上,Fernando Augusto Rocchi教授还与师生们就阿根廷和拉美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气氛热烈,使聆听报告的师生们获益很大,受到一致好评。
赵学功教授参加北京大学举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
11月19日至21日,赵学功教授应邀参加了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主办的“缔造美国大战略:冷战的终结及其遗产”国际研讨会,并提交了“避免战争:肯尼迪、赫鲁晓夫与古巴导弹危机”的论文。此次研讨会共有来自美国耶鲁大学、佛吉尼亚大学、康奈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德克萨斯大学、马里兰大学、蒙大拿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法国巴黎第三大学以及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开大学的近二十名中学学者参加。
李剑鸣教授谈“人民的定义与美国早期的国家建构”
12月14日,应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与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的邀请,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教授李剑鸣作了题为“‘人民’的定义与美国早期的国家构建”的学术报告。
这场学术报告围绕“人民”的定义在政治话语中的重要作用展开,进而探讨了“人民”在美国早期国家构建中的影响。首先,李剑鸣教授分析了在不同历史情境中,对“人民”含义的不同界定及其发展变化。在制宪时期,人民的含义分为三个层次,其一是指国民;二是指具有道德合理性的抽象的“人民”;三是指具体的,享有政治权利的成年男性公民。其次,李剑鸣教授分析了美国革命时期的领导人对人民不同形象的利用。革命时期的领导人在讨论主权归属、权力来源、统治正当性以及政府的来源和目的时,使用了人民作为道德整体的形象。再次,李剑鸣教授考察了时人对“人民”的认知与政府构建之间的联系。他指出,美国革命时期,政治精英利用人民的名义建立了合理的宪政秩序,同时受到当时政治观念的影响,他们没有滥用人民的名义。他们建立了代表制政府,认为真正行使权力的只可是精英,同时对政府保持着警惕。最后,李剑鸣教授对美国共和政体的建立与对“人民”的界定之间的联系进行了解释,认为形成了四条共识:政府是人民的委托,一切权力来源与人民;政府的存在和运作必须以人民幸福和自由为目的;政府的正当性和合理性有赖于人民的同意,人民有政治权利;人民作为集体无法直接行使权力,只能选出代表,代表必须对人民负责并受其制约。美国的共和制政府明确强调了其合理性建立在人民主权的原则之上。
李剑鸣教授的报告内容丰富,分析透彻,语言风趣,得到了在场师生一致好评。在报告会上,李剑鸣教授还与同学们就如何防范人民滥用自由、普通人对“政治精英”含义的界定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气氛热烈,使所有听众受益匪浅。
基地主任杨栋梁教授赴日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
12月14-17日,应日本爱知大学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ICCS)所长、著名中国学专家加加美光行教授的邀请,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主任杨栋梁教授赴日参加“现代中国学的新范式――共同态度性的提倡”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做了题为“关于现代中国学新范式的思考”的大会发言。
作为日本文部省重点研究基地(COE)的爱知大学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第一期五年资助到期,此次大会即为其对已进行五年的中国学研究在理论与方法上的总结。与会代表有著名学者Richard Madson、Eric Harwit、並木赖寿、小林一美、金观涛、张琢教授等40余人,分别来自美国的加州大学圣迭哥分校、夏威夷大学,日本的东京大学、神奈川大学、爱知大学,中国的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南开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单位。
会议期间,各国学者围绕加加美光行教授提出的建立现代中国学新范式的倡议展开了热烈讨论,特别是对欧美、日本为中心的现代中国学“国策研究”的性质如何转变、如何认识东方主义的实质及理论偏差以及尝试建立现代中国学的学科体系等问题,提出了不少新的想法。 另外,日本众议院议员加藤弘一先生以“对华政策的现状及课题——从议员外交的视角展开”进行了专门演讲,详细阐述了他几十年对中国、对中日关系的认识及其提倡的对华政策。
2007年度基地科研成果统计工作完成
2007年度,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各位专兼职研究人员再接再厉,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在过去的一年中,中心研究人员共发表论文28篇,其中在国家级重点核心期刊(CSSCI)上发表论文19篇,基地将根据相关奖励制度进行奖励。中心还多方面筹集经费,将把中心的一批学术精品优先在人民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声誉良好的一流出版社出版,让基地的研究成果在学术殿堂里熠熠生辉。2007年中心总计出版六部学术著作,在中华书局出版的《日本后发型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研究》(杨栋梁著,2007年版)、《美国对外关系史散论》(王晓德著,2007年版)都属于“南开史学家论丛”系列丛书之一,具有极高的学术声誉和地位,另外,米庆余教授的《近代日本的东亚战略和政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吴志成教授的《欧洲研究前沿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刘岳兵副教授的《中日近现代思想与儒学》(三联书店2007年版)和张聚国副教授的译著《平等的历程》(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也产生了广泛影响,获得了学术界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