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1期 (总第15期)

发布者:丁见民发布时间:2020-10-08浏览次数:10

工 作 简 报

2008年第1期 (总第15期)

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  2008412本期要目

  • 《现代化研究》入选CSSCI核心期刊

  • 台湾淡江大学熊建成教授到津讲学

  • 基地重大招标课题上报工作完成

  • 中心赵学功教授到南京大学访学

  • 著名史学家候建新教授做客“史学名家讲坛”

  • 2008年“全球化视野下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的新课题与新方法”学术研讨会召开

《现代化研究》入选CSSCI核心期刊

 2008年初,南京大学CSSCI评价中心公布08-09年度新的CSSCI刊物,由南开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主办的《现代化研究》入选。原由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编的《现代化研究》杂志,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已发行3辑,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力。从第4辑起,该刊移由南开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主办,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目前,第5辑正在征稿过程中。

台湾淡江大学熊建成教授到津讲学

  2008228日,应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的邀请,台湾淡江大学国际研究院前院长、淡江大学拉丁美洲研究所创始人熊建成教授应邀前来中心访问并讲学,陪同前来的有中国社科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副所长江时学研究员。淡江大学拉美研究所是目前台湾唯一一家研究拉美的教学科研机构。熊建成教授首先介绍了台湾拉丁美洲研究的状况,并对国内外学术界关心的热点问题,特别是如何评价拉丁美洲新自由主义改革的成败得失提出了独到的看法;分析了目前拉美左派政府上台后的政治经济政策,认为拉美国家正在试图走“第四条道路”,亦可称为新结构主义的发展道路。报告会上,与会师生与熊建成教授就拉丁美洲目前面临的政治、经济形势及其蕴涵的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广泛、热烈的讨论。

熊建成教授的来访,对于加强基地与台湾淡江大学拉丁美洲所的交流与合作,将会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基地重大招标课题上报工作完成

 2008229日,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完成基地重大招标课题选送工作。此次重大课题报送得到基地主任杨栋梁教授和副主任韩琦教授的高度关注,在日本访问的杨栋梁教授与基地学术委员会成员进行了广泛协商,韩琦教授在南开大学主持召开了基地教授会议,确定上报的两个课题分别是“核武器与战后国际关系”和“加拿大建立社会稳定过程的历史考察”,最后经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钱乘旦教授签字后上报教育部社科司。

中心赵学功教授到南京大学访学

 200841日开始,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赵学功教授应邀赴南京大学中美文化交流中心进行为期4个月的访学。在访学期间,赵学功教授将主要关注“核武器与国际关系格局的变迁”等重大国际关系问题,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更为坚实的资料和理论准备。

著名史学家候建新教授做客“史学名家讲坛”

2008410日晚,应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邀请,天津师范大学侯建新教授做客史学名家讲坛(博导论坛),作了题为漫谈西欧封建主义’”的学术报告。侯建新教授是我国知名世界历史学家,担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历史学科)成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中国世界中世纪研究理事会会长、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主要研究世界中世纪史和近代早期欧洲经济社会史、中西历史比较,是现代化研究中“农民个人力量说”的首创者。

侯建新教授从“西欧”和“封建主义”的概念讲起,阐述了自己对封建概念的再认识,指出了东西方封建制度本质上的相同和形式上的差异。侯建新教授着重强调,西欧文明形成于中世纪,不同于古代希腊罗马文明,而是日耳曼传统、罗马法和基督教等三种异质要素有机融合的结果。西欧中世纪也并非如近代所说的“黑暗时代”,它拥有我们现代仍然追求的内容。最后,侯建新教授还与听众进行了直接交流互动,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其深入浅出的讲演和风趣幽默的风格赢得了阵阵掌声。

 “全球化视野下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的新课题与新方法”学术研讨会召开

200841215日,“全球化视野下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的新方法和新课题”学术研讨会在福建省武夷山举行。会议由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主办,南开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与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合办。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全国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历史研究》、《世界历史》等全国性学术期刊和出版社80名学者与会,共提交论文60篇。学术讨论采用大会主题报告和分组讨论两种形式进行,包括主题发言、评论、提问和讨论等环节,气氛十分热烈。讨论的问题涉及全球化视野下现代化研究、国际关系研究、民主与民主化问题、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的新方法和新趋势等诸多领域,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视角和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这次会议从全球化视野对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的各个领域进行了讨论,探讨了中国学者研究世界近现代史应该采取的框架、视角和方法,加强了国内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必将对中国的世界近现代史研究起到促进作用。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