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2期 (总第16期)

发布者:丁见民发布时间:2020-10-08浏览次数:10

工 作 简 报

2008年第2期 (总第16期)

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 2008710本期要目

  • 2008年度基地学术委员会会议召开

  • 中心张伟伟副教授赴美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 著名华裔学者翟强教授来基地讲学

  •  “全球史上的现代化”小型研讨会召开

  • 墨西哥阿纳华克大学教授Salvador Escobar来访

  • 基地多名研究生荣获“万心蕙奖学金”

  •   “南开日研”成立二十周年纪念会召开

  • 钱乘旦教授做客“史学名家讲坛”

  • 中心主任杨栋梁教授做客天津外国语学院

  • 中心日本研究人员参加中华日本学年会

2008年度基地学术委员会会议召开

2008415日,乘200841116日召开“全球化视野下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的新方法与新课题”学术研讨会之际,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2008年度学术委员会会议在福建师范大学中外关系研究中心会议室召开,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钱乘旦教授、基地主任杨栋梁教授以及基地学术委员会的其他成员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钱乘旦教授致开幕词并主持会议。学术委员会听取了基地主任杨栋梁教授的工作汇报,深入探讨了基地发展的未来计划以及所遇到问题。在此次会议上,经基地主任杨栋梁提议、与会委员一致投票通过增选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王晓德教授、南开大学韩琦教授为学术委员会委员。

另外,基地学术委员会讨论并通过了《关于加强课题管理和检查的规定》。规定要求自从2008年起,每个课题负责人每年必需召开一次小型课题组研讨会,研讨课题的关键问题,交流学术观点,检查课题的进展情况,督促课题的完成,各课题组每次召开年度研讨会后,负责人要交给中心秘书一份会议纪要,说明会议时间、地点、人员、内容和收获,字数以1000字左右为宜,留中心备案。此类活动的经费来源于各课题所获得的经费。为此,各课题负责人须将课题总经费的1/4预留出来并直接掌握,专款用于各年度研讨会及课题结项等活动。

此次学术委员会调整了学术委员会成员组成,完善了基地规章制度,讨论了基地发展的成就与不足,制定了未来发展计划,为未来基地的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 是一次富有成效的会议。

中心张伟伟副教授赴美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应美国匹兹堡大学世界史中心邀请,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张伟伟副教授于2008410日至14日赴美国匹兹堡出席“安德烈·冈德·弗兰克遗产:批判社会科学”( “Andre Gunder Frank’s Legacy of Critical Social Science”)国际学术研讨会。作为唯一来自中国的全球史学者和弗兰克的学术朋友,张伟伟副教授在大会上做了“全球史中的东亚:无中心数千年世界体系研究”(East Asia in Global History from a Noncentric andMulti-thousand-year World System Perspective)的学术报告,与到会的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和彭慕兰的“大分流”观点当面进行了学术交流,与主张“走出欧洲中心论”的谈坦普尔大学教授格兰再次相遇交流了各自的研究成果。

这次国际学术交流收获很大,不仅见到了沃勒斯坦、吉尔斯、曼宁、格兰和彭慕兰等著名全球史学家,通过学术交流学到很多东西,进一步了解了国际学术界的热点问题和全球史研究的最新学术动态,而且也向国际学术界介绍了南开大学的全球史教学和科研,并以自己的独特研究方法和理论:“全球史无中心整体研究法”和“全球失衡理论”,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关注,扩大了中国学者在全球史研究上的地位和影响。

著名华裔学者翟强教授来基地讲学

2008423日,应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和历史学院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的邀请,美国奥本大学历史系教授翟强做客南开大学,做了一场题为《毛泽东、胡志明与越南战争》的学术报告。

  学术报告主要围绕着越南战争时期的中越关系而展开。翟强教授首先向师生们详细介绍了国外史学界新冷战史的研究情况,并以国际史的视角展现了越南战争。他认为,20世纪40-50年代越南、中国、苏联三国在外交关系方面的互动对国际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三国领导人在必要时都曾给予对方很大帮助。在翟强教授看来,越南战争爆发前后,中国是影响越南战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美国在发动战争之前曾重点考虑过中国是否会干预,中国也通过外交途径间接向美国表达了中国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中国的底线是维护越南民主共和国政权的存在。 他还进一步指出,二战后中国每次同大国关系的调整都不可避免的对中越关系产生重大的冲击。而这种冲击也使中越关系得到进一步调整。

讲座结束后,翟强教授与同学们进行了座谈。热情解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在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中,翟强教授对历史文献资料的熟练掌握、诙谐而严肃的语言风格、理性而严谨的治学态度给在场的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讲座受到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

  “全球史上的现代化”小型研讨会召开

55日,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邀请多位国际专家教授聚会南开园,举行以“全球史上的现代化”为主题的研讨会。研讨活动在第二主教学楼举行。

来自美国的帕特里克·曼宁(Patrick Manning)首先就世界历史上的联盟和发展问题讲述了自己的研究观点,随后,新加坡国立大学助理教授宾洋(Bin Yang)介绍了他关于中国边疆开拓史研究的一些问题。宾洋以云南为例,围绕云南如何成为中国边境这一问题为大家解惑:他从行政认同、文化认同、经济认同3个方面结合西南丝绸之路、中缅印道和茶马古道,具体阐述了云南凭借“季风之北彩云之南”的优良地理位置和深刻的文明史影响,成为把守中国通往东南亚南大门的具体原因。

韩国梨花女子学院赵志衡(Ji-Hyung Cho)向大家介绍了韩国历史教育的发展问题。他从低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两个方面详细讲述了韩国学界在对待历史方面的严谨态度。赵志衡还着重提及了2007年的人文韩国计划,认为打破韩国本土文化同东洋文化(中国、东北亚文化)和西洋文化(欧美文化)的差距是当今韩国人文发展的主要切入点。同时,保持自身文化的本土气息和特色也是必不可少的。

此外,来自马来西亚、日本、印度、尼日利亚等国高校的全球史研究者围绕各自不同的议题向大家展示了亚非等国家在全球化战略发展背景下的成就和研究成果。最后,尼日利亚的彼得·阿德巴约(Peter Adebayo)还专门就中国和非洲在21世纪共谋合作与发展的问题阐述了他的观点。

墨西哥阿纳华克大学教授Salvador Escobar来访

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邀请,墨西哥阿纳华克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Salvador Escobar2008520号来南开大学访问。Salvador Escobar教授对国际关系、墨西哥经济、外交和移民等问题均有研究

521Salvador Escobar教授为基地师生做了精彩的报告:一为《 墨西哥的经济增长与发展》,从墨西哥本国的经济关系为起点,分析了20062007年的经济形势并预测了2008年的经济发展;二为《移民的新趋势》,从世界范围角度分析移民的流动趋势并重点分析了墨西哥与美国的关系。讲座结束后,Salvador Escobar教授与参会师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基地多名研究生荣获“万心蕙奖学金”

 525日,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12届年会在武汉大学召开。在此次会议上,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万心蕙奖学金评审委员会公布了第四届奖学金评审结果。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四届万心蕙奖学金评审委员会由北京大学李剑鸣教授、厦门大学王旭教授、山东师范大学王玮教授、北京大学何顺果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黄安年教授组成,其中李剑鸣为委员会主席,黄安年为奖学金捐赠者万心蕙的代理人。

在此次评奖活动中,中心多名研究生的博士硕士毕业学位论文获奖,充分展示了中心近年来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作用与成效。其名单如下:博士学位论文一等奖获得者王金虎,博士学位论文题目:《南部奴隶主与美国内战》,南开大学2005年答辩,导师李剑鸣;二等奖获得者丁见民,博士学位论文题目:《自治与同化的悖论:美国印第安人新政研究(19331945)》,南开大学2006年答辩,导师韩铁;二等奖获得者谢国荣,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民权运动的前奏——杜鲁门当政时期美国黑人民权问题研究》,南开大学2003年答辩,导师李剑鸣;三等奖获得者侯学华,博士学位论文题目:《自由与秩序:詹姆斯·麦迪逊与美国宪政体制的确立》,南开大学2004年答辩,导师李剑鸣。硕士学位论文获奖者董瑜,硕士学位论文题目:《美国1798年“惩治煽动叛乱法”及其意义》,南开大学2006年答辩,导师李剑鸣;三等奖获得者郝平,硕士学位论文题目:《唯爱与非暴——试论多萝西·戴的和平主义思想及其实践》,南开大学2006年答辩,导师杨令侠。

    “南开日研”成立二十周年纪念会召开

2008611日,中日友好条约签订三十周年暨“南开日研”成立二十周年纪念会在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学术报告厅举行。南开大学常务副校长陈洪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武寅研究员以及日本研究院、历史学院、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负责人出席。

陈洪教授首先向日本研究院的全体师生表示祝贺,向专程前来作学术演讲的武寅研究员表示感谢。日本研究院院长李卓教授作了题为“二十年的历程”的报告,回顾了“南开日研”成立以来通过几辈学人的努力如何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日本研究与人才培养的重镇。会上,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主任杨栋梁教授、历史学院院长陈志强教授都发言表达了自己的感想。

1964年,著名日本史专家吴廷璆先生领导创建了南开大学日本研究室。1988年,为适应新时期日本研究的需要,俞辛焞先生倡导和组织我校各系、所的日本研究人员实现横向联合,成立日本研究中心。2003年,为进一步发挥和扩大南开大学日本研究的优势,学校决定将日本研究中心升格为独立建制的日本研究院,成为国内唯一的以日本为对象开展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院级实体机构。成立20年来,“南开日研”共发表学术论文千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86部、译著67部,丛书、论集数十种,49项成果获得各类表彰。20年中64位博士、111位硕士从这里毕业,他们现在活跃在国内主要日本研究机构及国内外的高等院校。“南开日研”还积极参与和组织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

钱乘旦教授做客“史学名家讲坛”

应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邀请,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钱乘旦先生于2008612日下午举行了一场题为“资本主义为什么首先产生于西欧”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基地副主任院长陈志强教授主持。

      为了更好地阐明“资本主义为什么首先产生于西欧”这个主题,钱乘旦教授先从“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讲起。钱乘旦教授认为在资本主义兴起以前,欧洲、伊斯兰、印度、东亚四大文化圈的扩张均已达到其地域上的极限,资本主义的出现突破了这个地域极限,使各个文化圈开始交流互动,使人类文明成为世界性的整体性的发展过程,使历史成为世界历史,这就是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

      至于“资本主义为什么首先产生于西欧”,钱乘旦教授认为这是西欧在很长时间内形成的社会结构的结果。这种社会结构的主体部分是以土地分封为基础的阶梯型的“西欧的封建社会”;非主体部分是独立于主体部分之外的城市和商业。当中古后期出现强大王权的时候,主体之上层的专制王权与非主体的城市和商业结成同盟逐渐瓦解主体部分。正是这样的社会结构使得资本主义首先产生于西欧。而强大国家笼罩下的“大屋顶”型的社会结构,是城市和商业一直相当繁荣的东方文明最终没能首先产生资本主义的原因。

      钱乘旦教授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演讲风格与基地师生敏捷的思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他还风趣地回答了同学提出的问题,整场讲座气氛活跃。

中心主任杨栋梁教授做客天津外国语学院

6月中旬,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主任应天津外国语学院之邀,为该校师生作了题为“近代社会转型期日本对华观的变迁”的学术讲座。杨栋梁教授以日本近世至1895年甲午战争结束期间对华观的演变为“纵轴”,以两国工业化、军事近代化进程等制约日本对华观变化的两大主要因素为“横轴”,系统地考察和梳理了近代社会转型期日本对华观的变动轨迹,分析了不同阶段对华观的特征及其变化的深层动因,进而探究了近代日本对华行动选择的思想根源。讲座现场座无虚席,同学们在认真听讲的同时也纷纷就杨栋梁的讲座内容做了记录,讲座结束时同学们以长时间热烈的掌声感谢杨教授的精彩讲座。

杨栋梁的讲座在当前中日关系从“破冰”到“融冰”再到“迎春”,又从“春暖”推向“夏热”这一大背景下,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通过此次学术交流,南开大学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加强了与天津外国语学院的学术交流,促进了双方的了解与合作。

中心日本研究人员参加中华日本学年会

 627日上午,中华日本学会年会中国的日本研究——2008在吉林大学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中华日本学会常务副会长蒋立峰,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孙新,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会长徐启新以及来自全国高校、社科院等74名学者出席本届年会。蒋立峰代表学会做了学会年度报告,外交部亚洲司副司长邱国洪以“当前中日关系及面临的问题”为题作了大会主题报告。下午,与会学者将就我国对日本的研究诸领域分别进行了主题发言并进行广泛交流。 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基地主任杨栋梁教授、李卓教授、赵德宇教授、宋志勇教授、刘岳兵副教授等多位从事日本研究的专职研究人员参加了此次会议。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