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2期 (总第20期)

发布者:丁见民发布时间:2020-10-08浏览次数:10

工 作 简 报

2009年第2期 (总第20期)

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  2009710

本期要目

  •  “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危机及其经验教训”国际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 中心副主任陈志强教授出席中国史学界第八次代表大会

  • 北京师范大学黄安年教授来中心做学术讲座

  • 张伟伟副教授出席“亚洲全球史学会第一届大会”

  • 刘晓原教授再访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

  • 中心专职研究员王萍教授香港访学归来

  • 中心兼职研究员罗宣副教授即将赴美访学



 “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危机及其经验教训”国际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620-21日,由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与“世界现代化进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共同主办的“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危机及其经验教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开大学隆重召开。来自美国、日本、等国家以及新华社、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本次大会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20日上午,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主任杨栋梁教授主持了大会的开幕式,南开大学副校长佟家栋教授致欢迎辞,随后由中外的四位学者进行了大会报告。美国的彼得·格兰教授以“后殖民主义时期新富阶层的崛起”为主题,从全球史的视角对当前经济危机进行分析。日本的三和良一教授以“当代世界危机背后的真正危机”为主题,指出当前世界社会经济结构存在的诸多弊端,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的李长久先生以“次技术革命与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为题,回顾了前三次技术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并从农业、能源等领域指出第四次技术革命在中国的前进方向。南开大学陈志强教授以“现代化发展史的批判性思考”为题,对现代化理论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并指出深化对现代化理论的认识的重要性。

 20日下午及21日,20余位中外学者在大会上先后发言,他们从经济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的不同学科、不同视角就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危机及危机治理的领域展开研究分析。日本学者松村高夫、川上忠雄、春田素夫,南开大学富布赖特学者阿里埃尔·阿莫尼,中国人民大学李世安教授、关权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张建华教授、北京大学富布赖特学者斯科特·摩尔教授,复旦大学陈建安教授,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张经纬研究员、孟庆龙研究员、吉林大学庞德良教授、辽宁大学韩毅教授、南开大学杨令侠教授、张伟伟副教授、韩琦教授等,分别从宏观理论或具体案例切入做了精彩的报告。

在紧张而活跃的大会中,不但有各位专家学者之间精彩的切磋交流,也有各位学者与场下听众间自由而精彩的问答。此次大会不仅使与会师生受益匪浅,而且将促学术界加深对现代化理论与危机产生原因及治理方案的认识。

中心副主任陈志强教授出席中国史学界第八次代表大会

 2009410日至14日,由中国史学会主持的中国史学界第八次代表大会今天在石家庄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史学家代表200余人汇聚一堂,交流研究成果,切磋学术问题,商讨史学发展大计。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志强教授出席大会。这次会议全面总结了中国史学会第七届委员会5年来的工作,对30年来中国历史学各领域的研究进行回顾,并进行了中国史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的换届工作。陈奎元在讲话中希望,新一届中国史学会能够继往开来,有新的更大的作为,希望中国历史学在世界人文社会科学的殿堂中堂堂正正拥有尊严,希望由历史学承载的中国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其蕴含的价值观念、出神入化的表达形式广为世人所知,希望史学的研究和传播更有力地展示中国辉煌历史的本来面貌。与会代表畅所欲言,交流了中国史学界近年来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讨了史学发展的新趋势和共同关心的问题,分析了中国史学后备人才的培养现状,为中国史学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和各项具体工作进行了谋划。大会进行了中国史学会理事会的换届工作,陈志强教授当选新一届理事会理事。陈志强教授作为天津史学会会长和华北地区代表成为本次大会主席团成员,并主持了13日上午的大会。李治安教授作为大会的特邀代表在大会上做了有关蒙元史研究最新发展的报告。南开大学历史学科在本次大会上的活动表明,南开大学历史学科近年来取得的成就得到全国同行的认可和首肯。

  中国史学会是中国历史学界最具权威性的学术团体,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中国史学会每5年进行换届选举工作,目前已举行了8届会议。

北京师范大学黄安年教授来中心做学术讲座

  58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黄安年教授应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的邀请访问基地,在范孙楼432会议室做了题为“美国崛起的老话题和中国面临的新挑战”的讲座,中心专职研究员赵学功教授主持了这一讲座。

黄教授首先解释了讲座的标题:为什么称“美国的崛起”是一个“老问题”,以及为什么说中国面临着“新挑战”,并对“美国的崛起”这一概念进行了科学的、历史的界定。黄教授认为,美国有五个相互联系和影响着的特征,它们正是美国现代化和崛起的重要原因。这些特征包括:年轻快速、实力最强、富有活力的大国;是一个外来移民持续不断的国家;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的典型国家;是商品经济和垄断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国家;是一个对外开放和社会机制不断调整的国家。而且,美国崛起还有着三个独特的历史条件:没有经历封建制度发展阶段,有利于美国现代化的发展;大陆扩张和西进运动推动了美国的崛起;美国长期处于和平和发展的国内外环境也有利于美国的崛起。黄教授认为,美国的崛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历史条件;这些条件是19世纪的条件,而不是2021世纪会有的条件;而且,我们在研究美国崛起这一问题时要对其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进行全面考察。接着,黄教授对中国发展面临的新挑战作了同样精彩的论述。他全面考察了近期流行的“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这一观点,也对中国的现状、中国未来发展趋势和中美实力对比等问题作了深刻的分析。

黄教授的讲座立意深刻、分析透彻、逻辑性强,令南开师生受益匪浅。讲座后,黄教授对现场同学们的提问进行了解答,其敏捷的思维、风趣的解释和平易近人的风范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张伟伟副教授出席“亚洲全球史学会第一届大会”

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张伟伟副教授于200952931日出席了在大阪召开的“亚洲全球史学会第一届大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全球史研究与全球史教育(The First Conference of the Asian Association of World Historians(AAWH)World History Studies and World History Education, Osaka, Japan)”。这次大会是200854日在南开大学创建的“亚洲全球史学会,Asian Association of World Historians(AAWH)”组织的第一次全体会员代表大会和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全球五大洲数十个国家的200多位全球史学者出席了这次会议。这次全体会员大会正式选举了新的理事会并确定了学会三年内的工作。新理事会由中国、印度、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和美国的7位全球史学者组成,任期3年,负责学会的学术和日常工作。张伟伟作为学会创建人之一和该学会在200872日在德国创建的“世界全球史学会(Network of Global and World History Organizations (NOGWHISTO)的创建人之一和该组织的筹委会委员正式当选为理事会理事。

在这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张伟伟理事做了“公元1000年以来全球史上的优越感与自卑感:无中心整体历史心理研究(Superiority or Inferiority in Global History since 1000 E.C.: Historical Psychology from a Noncentric and Holistic Perspective)”的学术报告。他的全球史无中心整体研究方法、历史心理学研究视角、全球失衡理论、社会力学和社会变革带学说等等引起与会学者的极大兴趣和积极讨论。

刘晓原教授再访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

  68日,著名冷战史专家、美国艾奥瓦州立大学历史系刘晓原教授应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和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邀请做客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为南开师生做了一场讲座,题为“国际政治关系中的‘形体’、‘颜色’、‘温度’和‘时间”。 我中心赵学功教授主持了这一讲座。

在座谈中,刘晓原教授向南开师生介绍了国际关系中的“形体”、“颜色”、“温度”和“时间”这四个概念的含义, 这是他在国内高校中对这种创新视角的首次阐释。刘教授提出的“形体”指的是地缘形体(geo-body),他认为形体政治是近代国际政治的主要特征,也是19世纪以来西方对东亚冲击波的基本内涵。刘教授提出的国际政治关系中的“颜色”是指意识形态色彩、社会制度,他认为这种“颜色政治”源于欧洲,并于20世纪前半叶向亚洲渗透,在后半叶形成对亚洲的第二冲击波。刘教授提出的“温差”是指暴力与和平、冷战与热战的差异,他认为冷战时代的“欧冷亚热”现象反应的是西方颜色政治对东亚形体政治的干预和东亚的崛起。第四个概念“时差”刘教授指的是行为时限,即时代差,他提出了国际关系史上的“生物钟”现象及国际关系中的“对表”,这是一个认识跨文化国际关系的全新视角,刘教授认为各国家的文化差异永远存在,但在时代发展上趋于统一性。

刘晓原教授的讲座妙趣横生,他提出的创新观点让同学们耳目一新,很具有启发性。刘教授还热情解答了南开师生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刘教授的讲座令在场的南开师生受益匪浅。

中心专职研究员王萍教授香港访学归来

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王萍教授于20091月-6月期间赴香港中文大学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访学研究,主要从事拉丁美洲现代化的课题研究。在香港访学期间,王萍教授除了广泛搜集相关课题的资料,学习探讨相关的方法和理论外,还频繁与香港高校的相关研究人员进行深入交流,参加了在香港高校举办的数次大型学术研讨会,提交了自己的论文,做了大会发言或主题发言。这些活动不仅有利于促进基地拉丁美洲研究的开展和深入,而且也将南开大学历史学科和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的声音传递到国际学术界。

中心兼职研究员罗宣副教授即将赴美访学

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我中心兼职研究员罗宣副教授将于20098月远赴美国马里兰大学历史系进行为期一年访学研究,她在美从事的研究课题是1940年代的中美关系研究。罗宣副教授在2000年前后曾留学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先后获得国际关系和图书情报学硕士学位,学成后归国,任职于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罗宣副教授此次再度赴美访学,目的是进一步加强与美国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广泛收集相关的课题资料,力争更好地完成所从事的研究课题。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