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4期 (总第26期)

发布者:丁见民发布时间:2020-10-08浏览次数:10

工 作 简 报

2010年第4期 (总第26期)

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  2011111本期要目

  • 世界近现代史名师讲坛第一讲: 李剑鸣教授谈“新史学语境中的方法论取向”

  • 世界近现代史名家论坛第二讲: 王晓德教授“从好莱坞影片透视美国的文化价值观”

  • 日本前众议院议员岩国哲人来访并做专题报告

  • 基地师生赴北京大学参加学术会

  • 中国社会科学院卞崇道教授来中心访问并作专题演讲

  • 赵学功教授参加在青岛举办的中韩国际会议

  • 2010年基地成果统计完成

世界近现代史名师讲坛第一讲:

李剑鸣教授谈“新史学语境中的方法论取向”

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作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为了加强基地对外学术交流,扩大中心在中国乃至世界史学界的影响,保持与国内外世界史领军人物之密切联系;为了便利于基地的专兼职研究员和研究生本科生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和研究方法,了解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研究趋势;为了扩大基地学术刊物《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的影响,收录更多专家学者的优秀研究成果,决定开展“世界近现代史名家讲坛”活动,邀请全国一流的专家学者到基地讲,将自己的研究心得、最新成果、学界动态等介绍到南开。

 1124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李剑鸣教授应邀做了“新史学语境中的方法论取向”的精彩演讲,此为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举办的“世界近现代史名师讲坛”的开坛第一讲。李剑鸣教授首先分析了当前新史学发展的新趋势,阐述了欧美史学研究范式的变迁、研究题材的变化、所有史料的扩大、研究方法的创新等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概括了欧美史学发展的总趋势,即民主化、多样化、去中心化、开放性以及不确定性等。然后,他讲述了如何保持方法论意识。在这一部分,他明确提出史学研究要保持批判的精神、坚持历史主义的原则、运用历史语义学的知识,贯彻语境主义的思想。最后,李教授还回答了参与师生的问题。李先生结合长期研究的心得体会,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讲述了新史学发展中的方法论问题,深入浅出,博得了在座师生的普遍好评。

世界近现代史名家论坛第二讲:

王晓德教授“从好莱坞影片透视美国的文化价值观”

 121日上午,应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邀请,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院长、闽江学者王晓德教授来到历史学院,在范孙楼432室做了一场题为“从好莱坞影片透视美国的文化价值观”的讲座。此次讲座是基地举办的“世界近现代史名师讲坛”系列讲座的第二次讲座,杨栋梁主任主持了讲座,基地副主任韩琦教授以及基地师生参加了讲座。

王晓德教授多年来潜心从事美国外交与文化的研究,先后出版了《美国文化与美国外交》《文化的帝国:20世纪以来全球“美国化”研究》等专著,发表了数十篇相关的高质量学术论文。在这个过程中,他将好莱坞影片与美国文化价值观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可谓独具匠心,别出心裁。王晓德教授认为,美国文化分为“无形”和“有形”两种,“有形”的文化成分超越了美国疆域,有效地改变了生活在另外一种文化环境中的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研究美国大众文化的境外影响,自然少不了对传播美国生活方式起过很大作用的好莱坞,因为好莱坞影片在很大程度上势必反映出了美国人的基本文化价值观以及他们对世界的看法。这些影片体现的美国价值观念,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拯救落后国家;(2)铲除邪恶;(3)拯救地球:(4)美国精神;(5)美国大众文化与欧洲贵族文化的鲜明对比。

报告之后,王晓德教授与师生们进行了生动活泼的交流,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回答了师生的提问,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日本前众议院议员岩国哲人来访并做专题报告

 122日上午,日本前众议院议员、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客座教授岩国哲人先生访问基地,并做了题为“民主党政权的内外政策”的报告。岩国先生首先从外交、政治和经济三个角度来解读日本战后六十年来的内外政策。他指出日本在外交上始终是采取一种追随美国的外交战略。政治上则是权力向中央官僚集中,地方依赖中央的中央集权。这一政治体制的形成能够有效率地进行资源配置,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日本经济的高度增长。经济上则是奉行重点支援大企业,优待与出口相关的企业,保护农业的政策。随后,岩国先生就民主党执政后提出的一系列新政策进行分析。民主党的外交政策在重视美国的同时,积极谋求建立对等的日美关系,在东亚地区,主张继续深化日中关系,并在构建东亚共同体的问题上显示了关切姿态。国内方面,则把改革的重点放在民生领域,缩减收入差距,提高福利,把援助的重心从企业转到家庭。最后岩国先生以“国”这一汉字为例,生动讲明了日本自明治以来思想上经历了的三个转变,即从明治时期的“富国强兵”到战后的“富国强生”,再到现在所倡导的“共生”的思想。他指出日本未来发展的新思路就在于与周边国家共生。岩国先生结合自己政治家的经历,以敏锐的视角和清晰的思路为中心师生阐明了日本当前的政治走向,并与在坐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

基地师生赴北京大学参加学术会议

 129日,北京大学历史系举办了“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与国家:拉丁美洲的经验教训”学术研讨会,来自中联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中国社科院世界史所、北京大学、南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和哥斯达黎加大学等二十多位国内外专家与会,中心专职研究员王萍教授和中心四名博士生应邀前往。王萍教授在会上做了“拉丁美洲土地改革:回顾与反思”的主题发言,对拉美在土地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及当前流行的几种改革思路进行了分析,并对墨西哥、玻利维亚、危地马拉、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等国家的土地改革情况进行了深入的个案研究,受到了与会学者的高度评价。此次会议不但推动了学术界对拉美“三农”问题研究的进一步开展,而且为中心的学生搭建了一个与国内外学者进行交流的平台,使大家开阔了学术视野,从中受益良多。


中国社会科学院卞崇道教授来中心访问并作专题演讲

 20101216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日本近现代哲学思想史专家卞崇道先生应邀来中心访问并做了题为“融合与共生——东亚视域中的日本哲学”的演讲。

卞教授以“日本是否存在哲学”这一发问开始,从语义学、历史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他指出,“哲学”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均已扩展,不再局限于古希腊式的思想体系,其本质在于对自身、对自然的一种自觉,是对无知的一种超越。因此,日本存在着哲学:古代日本人对大自然、对人生的思考成果,即自然观、人生观等等;日本引进西方哲学理论后,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成果;日本学者在与西方哲学对决的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独特的哲学等。接着,卞教授对以上的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解说。他通过举出《古事记》、《万叶集》等日本古代著作,来分析日本人的自然观、人生观;通过例举明治初期大力引进西方哲学理论的学者及其成果,来阐明日本近代哲学之滥觞;通过叙述明治中后期日本学者运用日本固有传统思想与西方哲学理论的互动,来证明近代日本独特的哲学之产生。最后,先生还分析了当下日本哲学研究的动向,即沿袭传统,精细研究西方哲学理论,同时,关注实践主义。

赵学功教授参加在青岛举办的中韩国际会议

 20101217-18日,中心专职研究员赵学功赴山东青岛应邀参加在青岛海洋大学举办的“通过归还与战争看东亚的离散状况”国际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是中韩双方合办的一次小型国际学术研讨会,由中韩双方的大约30名知名学者参加,是一次高层学术论坛。赵学功教授在学术研讨会上做了题为“朝鲜停战谈判中的俘虏遣返问题”的大会报告。他认为,19516月至19537月的朝鲜停战谈判中,战俘遣返问题是谈判双方争论最为激烈、耗时最长的议题。美国出于冷战需要,拒不同意遣返所有被俘朝中人员;而朝中方面则依据关于战俘遣返问题的《日内瓦公约》,要求遣返所有战俘。由于在此问题上僵持不下,致使谈判几次陷于停顿。最终,谈判双方各自做出一定让步,使得战俘遣返问题得以解决,为朝鲜停战协定的签订消除了最后也是最大的一个障碍。赵教授利用翔实的档案文献,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得到与会学者的很高评价。

2010年基地成果统计完成

 20111月初,基地顺利完成了2010年度成果统计。中心成员在过去的一年中总计发表CSSCI文章23篇。其中赵学功教授发表CSSCI文章四篇,肖玉秋副教授发表CSSCI文章三篇(其中包含《世界历史》一篇)。另外,中心专兼职研究人员在2010年年度还出版学术著作十四部,它们分别是杨栋梁教授主编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的“日本现代化历程研究”系列丛书10卷,包括《日本近现代经济史》(杨栋梁著)《日本近现代思想史》(刘岳兵著)、《日本近现代政治史》(王振锁著)、《日本近现代外交史》(米庆余著)、《日本近现代绘画史》(彭修银著)、《日本近现代文学史》(王健宜等著)、李卓著《日本近现代社会史》、赵德宇著《日本近现代文化史》、宋志勇著《日本近现代对华关系史》、臧佩红著《日本近现代教育史》,李剑鸣教授主编的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世界近代史上的民主化问题”系列丛书,包括《土耳其共和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研究》(哈全安、周术情著)、《美国宪政民主下的司法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韩铁著)。上述十二部著作都是2004年度基地重大课题“日本现代化历程研究”与“世界近代史上的政治民主化问题”的成果。另外,2010年基地还出版了韩琦教授主编的《世界现代化历程》(拉美卷)和付成双等著的《世界现代化历程》(北美卷),上述著作是北京大学钱乘旦教授主持的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世界现代化模式研究”的成果。

此外,在2010年天津市社科优秀成果奖评选中,吴志成教授的论文“新中国六十年中欧关系的历史回顾与思考”(《南开学报》2009年第四期)荣获一等奖,基地副主任陈志强教授的文章“地中海世界首次鼠疫研究”(《历史研究》2008年第一期)与专职研究员赵学功教授的专著《古巴导弹危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荣获二等奖。

最后,2010年度基地重大项目分别由中心专职研究员李卓教授和王萍教授承担,她们的题目分别是“女子教育与东亚国家的现代化”(经费20万元)和“拉丁美洲农业与农村社会的变迁”(经费20万元)。目前这两大基地项目已经顺利通过教育部评审,正式立项。“女子教育与东亚国家的现代化” 以比较研究的视野,探讨东亚国家女子教育的发展及其与东亚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关系,意在强调发展女子教育事业对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作用。具体说来:第一,对东亚国家(以中日韩三国为主)女子教育发展过程进行纵向探讨。如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经战后民主改革,再到今天,女子教育发生过若干次飞跃,了解女子教育全过程,是本研究的基本前提。第二,对东亚国家女子教育政策、教育体制、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者、教育成果等内容进行横向的、具体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揭示东亚国家女子教育的发展规律,及女子教育在维护民生方面的作用,这是本研究的重点所在。第三,通过对东亚国家女子教育的探讨,反思中国女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尽可能为改进中国女子教育,就邻国经验教训的取舍提出建设性意见。这既是本研究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目标。“拉丁美洲农业与农村社会的变迁” 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拉美国家,包括墨西哥、智利、巴西、阿根廷,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对这些国家历史上的农业发展状况和政策调整及社会经济的变迁进行深入探索。主要内容包括:(1)、殖民时期传统农业制度的形成与特征;(2)、农民与现代国家的建立;(3)、自由主义与农业边疆的扩张;(4)、土地改革与土地制度的演变;(5)、工业化进程中的农业、农村人口的流动和社会的“二元结构”;(6)、新自由主义改革时期的农业政策与农民。本课题拟主攻以下几个关键问题:拉美的农业与工业之间关系,以揭示农业对工业化的贡献和制约;土地与农民之间的关系,即国家在人地之争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农业经营方式的演变与农民的处境变化,即传统农业如何改造成现代农业,以及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为何导致农民境遇的恶化;农民的政治参与、反抗与政治稳定等重大问题,找出拉美国家在各自不同演变过程中的规律性认识,总结拉美国家“三农”问题演变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