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2期 (总第28期)

发布者:丁见民发布时间:2020-10-08浏览次数:10

工 作 简 报

2011年第2期 (总第28期)

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  2011615本期要目

  • 香港大学富布莱特学者讲授美国在华传教士问题

  • 日本国立新泻大学张云副教授来访

  • 美国奥本大学翟强教授到基地讲学

  • 日本户部良一教授来访基地

  • 国内首部关于日本大地震的学术著作在出版

  • 美国族裔与社会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召开

  • 加拿大驻华使馆参赞麦道伟先生访问基地

  • 北京大学王希教授在南开大学讲学


香港大学富布莱特学者讲授美国在华传教士问题

 425日上午,香港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富布莱特访问学者约翰·哈戴德(John Haddad)教授向基地师生奉献了一场题为“美国传教士在中国”的精彩讲座。基地副主任陈志强教授对哈戴德教授的来访表示欢迎,王黎、罗宣、丁建民等老师和正在基地讲学的富布莱特访问学者葛榭茹教授(Cheryl Greenberg)也出席了此次学术报告。哈戴德讲授首先介绍了美国研究的起源及发展状况,指出美国研究起源于二战后暨冷战开始期间,旨在运用多学科交叉方法研究与苏联对应的“美国特征”(American Character)来提升美国的软实力。随后哈戴德教授介绍了美国传教士在中国发展的四个时期及其代表人物如Peter ParkerAbsalom SydenstrickerJohn Lossing Buck等。在场师生就传教士在中国的作用与哈戴德教授进行了热烈讨论,一些见解不同,但对话加强了理解。此次讲座也展示了中心学生的外语水平、扎实的知识基础和批判性的眼光。

日本国立新泻大学张云副教授来访

 2011429日下午,日本国立新泻大学张云副教授访问基地并作了题为“从美国看日本的内政外交——兼谈美国的日本研究”的讲座。张云副教授为早稻田大学国际关系学博士,曾在日本“经团联”工作多年,目前正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从事客座研究。

张云副教授首先以其新著《日本农业保护与东亚地区主义》出发,从选举票田、政官财“铁三角”结构、国际合作外压、文化意识因素等方面详细阐述了日本为何迟迟未改变农业保护政策的原因。接着,他分析了“3•11”大地震对日本的影响:菅直人内阁暂时避免了下台,但民主党在地方选举中大败,政治危机仍然存在;日本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不会改变,大地震可能推动日本节能环保技术的迅速发展,灾后重建会给日本经济带来刺激并推动其国际化;美日、中日、俄日关系都因救灾援助而有所加强;日本将更加重视非传统安全和能源安全。最后,他介绍了美国的日本研究,涉及理查德•塞缪尔森、约翰•道尔、迈克尔•格林等专家,并指出了美国的日本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讲座结束后,基地师生与张云副教授进行了热烈的交流,现场气氛活跃。

美国奥本大学翟强教授到基地讲学

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的邀请,美国奥本大学历史系翟强教授于512-13日来南开大学讲学。翟强教授1991年毕业于美国俄亥俄大学历史系,获博士学位,师从著名冷战史专家加迪斯。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美国外交史、美国与东亚关系史、国际冷战史,出版《中国与越南战争》、《龙、鹰与狮子:1949-1958年的中美英关系》两部英文专著,在国际关系史学界获得广泛好评,并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

 13日上午翟强教授在文科楼226室作了题为“中法建交对中美关系的影响”的学术报告,基地专职研究员赵学功教授主持讲座。 翟强教授首先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法建交未能实现的原因,认为印度支那问题、阿尔及利亚问题、台湾问题等是这一时期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主要原因。接着,翟教授通过分析6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的风云变幻以及两国国内的情况,认为中法建交的主要障碍正逐步消失,比如,阿尔及利亚的独立,法国对越南政策的改变,同时,两国建交的可能性增大,中苏、美法矛盾的加剧,中国领导人对戴高乐总统的看法等因素使得中法建交的条件开始成熟。在第三部分中,翟教授简述了中法建交的过程,着重分析了美国及台湾方面对此事的反应,指出中国同意法国提出的先宣布建交再同台湾断交的方案,美国为阻止此事,极力劝说台湾方面尽量拖延与法方断交,以期中法建交胎死腹中,中法领导人识破其阴谋,联合将台湾驻法“大使馆”人员赶走。最后,翟教授分析了中法建交对整个国际格局及中美关系的影响,指出中法建交不仅体现了西方阵营的松动,也是对美苏霸权的反抗,它是新中国外交工作的一个巨大胜利。翟教授的报告视角新颖,充分运用了包括《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蒋介石日记”等档案资料。讲座内容丰富,开阔了学生们的学术视野,受到师生的好评。主题报告结束后,翟强教授回答了听众的一系列问题,涉及中美关系、越南战争、中法关系等。

       在南开期间,翟强教授还参观了基地资料中心,并就国际冷战史研究的新趋势、美国大学历史学研究生的培养、学术训练、课程体系等话题与相关师生进行了座谈。

日本国际文化研究中心户部良一教授来访基地

 523日至25日,应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和日本研究院的邀请,日本著名近代政治外交史研究专家、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教授户部良一先生来校,举办了日本近代国际秩序观的系列讲座,基地及校内其他院系和天津社会科学院的30余名师生到会听讲。

户部良一教授首先介绍了幕末至明治前期在西方列强的威胁下,日本如何走出了与中国、朝鲜不同的道路,成为近代国家。随后重点从国际秩序的角度,分析了日本走上对外扩张道路的原因,特别是华盛顿体系的意义、“协调外交”崩溃的过程、太平洋战争与“大东亚宣言”的内部联系等问题。最后户部教授结合自身多年的研究经验,总结了中日两国研究者在进行近代外交史研究时各自容易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建议,与会师生均表示受益匪浅。

国内首部关于日本大地震的学术著作出版

 2011311日,一场规模空前的特大灾难袭击了日本:史无前例的大地震、创下纪录的大海啸、以及随之而来最高级别的核泄漏事故,三重复合灾难降临日本列岛。在全世界都在关注3•11日本发展形势之际,凭借自身的学术研究优势,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的七位年轻学者携手撰写关于这场大地震以及其对日本社会生活深刻影响的著作,他们是张玉来、刘轩、郑蔚温娟、乔林生、尹晓亮张博等。这部《黑色3•11——日本大地震与危机应对从筹划设计到出版发行仅用了两个月时间,实现了第一时间为世人解读日本到底陷入怎样“战后以来最大危机”的目标。

尽管此次写作与出版时间非常短暂,但由于每位作者都长期从事日本研究,具有长期而丰富的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加之其中多位作者都是此次大地震的亲历者或曾经历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所以对此次日本大地震具备了理性和感性等两大层面的认识能力。全书共分为四大部分,即政府对策与行动、公众灾害文化、经济与灾害、核安全与能源战略。论述过程中又聚焦于八大核心问题,即此次大地震对于日本政坛、日本防灾应急体系、日本财政、“日本制造”、全球产业,以及大地震引发的核危机对于日本农业粮食、日本能源战略等层面的影响。

在论述过程中,作者们围绕一些重大问题,提出了诸多新的观点。如:此次大地震对于民主党政权宛如“政治神风”,但民主党能否“长治久安”还有很多变数;堪称世界最先进的防灾应急体系却在此次考验中破绽百出;面对前所未有的巨大天灾,日本国民性体现的既有淡定,更有无奈一面,不过,乱象表现却掩盖不住稻作文明的集体主义精神;债台高筑的日本财政已经处于累卵之危,而大地震无疑将推升日本“金融地震”的风险;满目疮痍之下日本各产业却受创大相迥异,“日本制造”能否东山再起的最大不确定性来源于核危机的影响;全球产业链的中断,既反映了日本国际化的深度,同时也表明了其深层竞争力,而福岛核危机或将改写人类能源的发展历史;日本的“农业开国”或因此次巨灾而夭折,“传闻受害”导致日本农业与食品安全陷入困境;伴随着日本“核安全神话”的破灭,日本将被迫调整能源战略,这还将关联到其环保及经济发展路径。

这部系统介绍和分析此次日本大地震的著作,力图把学术研究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从严谨的学术视角出发,但又追求以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面向大众,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不仅向读者介绍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最新信息,而且对大地震给日本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整个社会带来的深层影响做了很有见地的分析。

美国族裔与社会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召开

 610-12日,由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举办的“美国族裔与社会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南开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美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9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南开大学副校长佟家栋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主任杨栋梁教授历史学院院长陈志强教授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向与会的各位学者表示热烈欢迎。

会议共收到论文50余篇,内容涵盖美国种族和族裔研究的各个方面, 如美国移民、土著美国人、亚裔美国人、非裔美国人、犹太美国人以及当代美国族裔问题等。会议有几个突出特点:一是国内学者对种族和族裔问题的强烈持续强烈关注和提交论文涉及课题的多元化;二,青年学者占所有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三,整体研究水平明显提高。

本次会议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南开大学美国史学科举办的第四次国际学术讨论会,也是国内美国历史研究学界组织的第一个有关美国族裔问题的国际会议,为来自世界各国的学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本次会议得到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的资助。

加拿大驻华使馆参赞麦道伟先生访问基地

 610日下午,加拿大驻华大使馆公共外交处(Public Division)参赞麦道伟(Mark McDowell)先生和使馆学术官员王荔女士应邀莅临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访问。

       中国加拿大研究会副会长杨令侠教授在范孙楼会见了麦道伟先生一行。杨令侠教授首先对麦道伟参赞一行的来访表示欢迎,向来宾就南开加研中心的历史、研究方向和学术成就进行了简要介绍。随后,杨令侠教授、中心成员中国加研会副秘书长付成双老师、丁见民老师和中心的几名博士生分别向来宾介绍了自己的研究状况,并就如何进一步推动对加拿大的学术研究与参赞一行进行了交流。马克·麦克道尔先生和学术官员王荔女士对南开加研中心的研究成就予以了积极的肯定和赞赏,表示将在学术交流、项目申请和图书资料建设等方面继续加强对南开大学加拿大研究的支持。

       会见结束后,参赞一行参观了南开大学所藏的加拿大图书资料,杨令侠教授代表中心向来宾赠送了纪念品,宾主双方合影留念。麦道伟先生的来访是去年1月份以来加拿大大使馆公共外交处参赞对南开的第二次访问,充分体现了加拿大使馆对南开加拿大研究的重视和肯定。      

南开大学的加拿大研究目前是中国唯一招收加拿大史方向博士生的单位(2008年开始招生),各位学者积极致力于加拿大经贸、加拿大历史、加拿大-美国关系、多元文化、加拿大政治和加拿大环境等问题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成为了国内加拿大问题的研究重镇之一。

北京大学王希教授在南开大学讲学

美国宾州印第安纳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教授王希先生应邀于2011613-14日在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讲学。在此期间,王教授分别作了题为《美国大学与美利坚合众国的成长》 、《谁拥有历史?美国公共史学的起源与发展》和《全球化和数据化时代的美国史研究》 的演讲。

在题为《美国大学与美利坚合众国的成长》的演讲中,王教授勾画了美国大学发展和转型的历史轨迹,分析了不同时期美国大学的特点、美国高等体系的基本理念与原则、美国大学的管理制度和财政来源以及目前美国大学所面临的挑战。在题为《谁拥有历史?美国公共史学的起源与发展》的演讲中,王教授对美国公共史学的起源与实践、公共史学家的训练、公共史学就业领域以及公共史学所面临的挑战和引发的争论等进行了系统的讨论。在最后一个演讲中,王希教授阐释了美国史研究的国际化趋势、历史信息数据化及其对史学研究和教学的影响、新形势下中国学者所面临的机会与挑战,并就相关问题与师生们进行了座谈。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