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 作 简 报
2011年第4期 (总第30期)
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 2011年11月1日〖本期要目〗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工作会议在我校举行
日本关西大学教授陶德民来访
“全球化过程中东亚文化的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
日本青山学院大学名誉教授三和良一访问基地
日本立命馆大学文学部长桂岛宣弘教授来津讲学
中心韩琦等教授出席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
罗宣副教授为研究生新生讲解历史学网络资源检索与运用
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乔治•布林教授应邀访问基地
基地副主任陈志强教授等参加中国欧洲一体化史分会年会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工作会议在我校举行
6月28日至7月1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作历史组工作会议在我校举行。历史学科评议组第六届全体成员和教育部学科办公室及评估中心的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议。南开大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此次会议,校党委书记薛进文和校长龚克分别参加了会议的部分活动。
会议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1年公布的学科目录,审议、讨论、制定、起草了历史学门类下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三个一级学科及其目录内二级学科的相关文件,审核、分析、评价、表决了全国高校提交的263分申请书,紧张高效地完成了预定的任务。这次会议是本届历史学科评议组的第一次工作会议,也将是历史学科按照学科门类举行的最后一次工作会议,在制定未来历史学科发展的全局性框架方面具有决定性意义,对于我国历史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战略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南开大学历史学科是我国历史学科的重镇,2007年与北京大学一起被教育部确定为一级重点学科,在2005年和2008年教育部学科评估工作中位列第二。在上述涉及我国历史学科战略发展规划的工作中,南开大学历史学科继续发挥重要作用。这次会议对于我校历史学科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日本关西大学教授陶德民来访
9月6日,关西大学文学部教授、东亚文化交涉学会首任会长陶德民教授访问基地,并为中心师生做了题为“多元文化认同和文化基因”的讲座。
陶教授首先介绍了东亚文化交涉学以及关西大学交涉学会的基本情况,然后通过自己从日美管道达到对儒学的认同的经验出发,说明了多元文化实现的可能性。其中,陶教授也从日本对儒教信仰、中日韩对于儒教“长子权”之争,美国众议院格林议员决议这几个实际例子出发,展现儒学在世界各地的发展的具体情况。陶教授还从儒家文化的角度提出自己对中日韩三国关西的看法,他认为中日韩之间在近代价值观上缺乏认同, 但是可以通过前近代儒学价值观的共同认同出发,实现三国关系的持续向前发展。中国儒家文化为世界各地更多人共同分享,也是中国古典儒学文化的光荣。最后,陶教授和中心师生进行了深入的意见讨论和交流。
“全球化过程中东亚文化的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1年9月10日-11日,由基地日本史学科与中华日本哲学会共同主办“全球化过程中东亚文化的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开大学拉开帷幕,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参会。南开大学副校长朱光磊、中华日本哲学会会长卞崇道、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代表以及我院领导出席研讨会开幕式。朱光磊代表学校对各位来宾、专家学者的光临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简要介绍了南开大学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和新校区建设情况,并预祝研讨会圆满成功。他表示,日本研究是南开大学国际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学术品牌,已经成为我国日本研究的重镇之一,在国际上享有一定影响。本次研讨会的召开,为大家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有助于学术与文化的共享,并推动南开日本研究的发展。
卞崇道研究员表示,经济的全球化给世界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尤其为各地域、民族与国家的文化带来巨大的冲击。与此同时,反全球化运动也为我们带来许多值得反思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研讨会的召开,深入探讨全球化过程中东亚文化的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开幕式结束后,日本国学院大学教授铃木靖民、韩国全南大学教授金容仪、日本史学科带头人李卓分别作了主旨报告。基地主任杨栋梁教授主持了报告会。本次研讨会为期两天,旨在深入探讨全球化对东亚国家的历史、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东亚各国应对全球化的措施、经验、教训以及从东亚文化看东亚共同体成立的可能性。
日本青山学院大学名誉教授三和良一访问基地
9月13日,日本经济学家、青山学院大学名誉教授三和良一先生来访问中心并做了“资本主义的现阶段”为主题的讲座,此次三和教授的系列讲座共分为两部分——世界资本主义的现阶段和日本资本主义的现阶段。
在讲座中,三和教授首先和中心师生一起,回顾了在世界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主要发展阶段理论,并着重介绍了三和教授本人针对这一问题所提出的“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五段论”。三和教授认为,在进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时应主要考虑生产手段与劳动主体的关系、社会剩余的形成与分配、再生产的调整结构等三个标准,并据此将世界资本主义划分为世界资本主义的形成期、确立期和蜕变期;在蜕变期阶段内部,三和教授又独具见解地将其分为蜕变I期、蜕变II期和蜕变III期。并分别介绍了每一发展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在弄清世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基础上,三和教授介绍了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中后发型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与发达国家经济剧烈变动并存的特点。在深刻剖析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特点及其原因时,三和教授犀利地指出:当前包括原材料价格在内的世界经济的剧烈变动主要原因在于投机行为,而投机行为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归根到底在于美国的经济社会性,即暴力性和投机性。三和教授结合美国的经济社会性向与会的老师和同学们分析了2007年始于美国的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发生机制以及当前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的主要特点。
立足历史与现实,展望未来,针对今后世界资本主义向何处发展,特别是后金融危机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将走向何处这一问题,三和教授认为,随着后发型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以中国为主要力量的金砖四国的崛起,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为核心的世界经济新秩序的形成将是世界经济再一次走向繁荣昌盛的唯一出路,并据此,三和教授提出了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主导的综合经济体制这一具有先见性和独创性的理念。最后,中心师生与三和良一教授就讲座中的核心问题以及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日本立命馆大学文学部长桂岛宣弘教授来津讲学
10月20日,立命馆大学文学部长桂岛宣弘教授来访并作了题为 “跨越国境的历史与东亚——从日韩思想史视域思考”的报告。报告主体分为三个部分。桂岛教授首先介绍了目前在韩国、日本研究界出现的历史研究方法论的革新动向,即“跨越国境的历史”之研究视角。人类的历史、特别是近代世界体制的历史,一直以来都仅以一国为单位作为前提来理解,这正是近代历史学的重要属性。但是,只要不具备有能够超越国家、跨越国家之间的视野,就不能正确地掌握人类的历史。“跨越国境的历史”是超越近代历史学基础的一国史,而同时含括了以下的问题意识,亦即克服欧洲中心主义、以周边和弱势为中心,从包含全地球的层次来重新理解历史。
随后他展示了在这种研究方法下,日本近世思想史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第一,“跨越国境的历史”打破了近世日本的“锁国”定论。近代日本国史学的建立是受到经验科学之德国文献学的影响,将文献学、近代实证主义这看似“无思想”的方法采用为历史研究的方法。因此过去的日本国史学是基于社会进化论发展史观进行的时代区分、叙事也是以西洋中心史观、以及政治史事件为中心,略微加入制度、社会、经济、文化、风俗等,这些使德川日本的“锁国”像成为决定性的图像。跨越国境的德川日本史的研究,令人们开始跳脱“锁国”,将这近代国史学之脱亚的历史像予以相对化、反题(fürsich)化。第二,“跨越国境的历史”推动了近世中、日、韩儒学思想史研究的新发展。比如对日本近世著名思想家藤原惺窝的评价,以往仅将他定位为朱子学的单纯“介绍者”,而桂岛教授认为应该重新认识惺窝、并把惺窝看作是对明朝、朝鲜、安南的“文化力”、中华世界之共时性世界所寄予的强烈信念的人。最后桂岛教授指出:“以往日本思想史研究,常根据后来的历史发展,对前人的思想做出脱离当时社会条件的评价,我们今天的任务就是要对其进行更正。”
中心韩琦等教授出席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
由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主办、内江师范学院政法与历史学院和四川师范大学历史与文化旅游学院承办的世界近代史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于2011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内江举行,基地副主任韩琦教授、专职研究员杨令侠教授和付成双副研究员参加了本届年会,并提交了学术论文。韩琦教授的论文题目是“论西属美洲独立运动的意识形态根源”,杨令侠教授的论文题目是“加拿大1837年起义影响探究”,付成双副研究员的论文题目是“从美洲大沙漠到雨随犁至:美国人对大平原的认识及其对西部开发的影响”。
世界近代史研究会是我国重要的世界史学术交流社团之一,具有会员众多、影响广泛的特点,每年都要举办一届学术年会。本届年会吸引了全国各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30多名学者参会,分为四个主题进行讨论,分别是:大转变时期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全球化的形成;世界近代史上的革命;世界史升为一级学科后的发展前景。韩琦教授和付成双副研究员分别在第一场和第二场大会发言中宣读了他们提交的论文,杨令侠教授在小组讨论中做了发言。世界史研究的“南开之声”在与会代表中引起了较大反响,受到了与会代表的欢迎。
罗宣副教授为研究生新生讲解历史学网络资源检索与运用
10月26日,基地研究生学术论坛在二主楼举行。本期论坛邀请到基地美国史学科的罗宣副教授,为研究生新生讲解“历史学网络资源的检索与运用”。
罗宣老师主要结合南开大学图书馆网站中所涉及的网络资源,分别介绍了目录、电子图书、期刊文章以及工具书等不同种类的网络资源的检索方法。在讲座中,她列举了包括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EBSCO、读秀学术搜索、JSTOR等在内的大量中外文的历史学数据库与检索工具,并详细地讲解了它们的使用方法以及优缺点,以方便同学操作。同时,她还介绍了一些南开大学图书馆网站所没有的网络资源,以及常用的学术搜索引擎,并提醒学生要注意各种数据库的互补综合利用。
罗宣老师长期从事网络资源检索与运用的教学与研究,此次研究生学术论坛邀请她为广大研究生讲解相关网络资源的运用,旨在是研究生新生尽快了解学校网络学术资源,提升研究生检索和使用日益丰富的网络资源的能力,更好地为论文的写作与课题的研究服务。
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乔治•布林教授应邀访问基地
10月27日,剑桥大学博士、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教授、神道国际学会副会长乔治•布林先生应邀来到基地,并作了题为“神道史力学”的讲座。
布林教授的演讲主要论述了“神道的现代课题”、“神道的历史”两个方面。首先,布林教授围绕神社本厅、与其相关的两个神社——伊势神宫和靖国神社,神社本厅的周期刊杂志《神社新报》这几个方面,论述了“神道的现代课题”。接下来,布林教授分别从15世纪和19世纪这两个重要时期,论述了神道的历史发展过程。他指出,15世纪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吉田兼具和他创立的吉田神道。兼具将自己的神道思想称为“唯一神道”,并将“国常立尊”作为万物初始之神来敬仰。而“唯一神道”在江户时代受到德川幕府的重视,成为具有统治地位的神道思想。而到了19世纪,明治政府废除了“唯一神道”,并推行由大国隆正和福羽美静创立的,以“万世一系的”神话为基础的神道,明治天皇也开始参拜伊势神宫。此后神道成为明治时期的国体。伊势神宫与宣扬效忠天皇和国家的靖国神社也成为最受明治政府重视的两个神社。
此外,布林教授还阐述了欧美人眼中的神道。他指出欧美人所理解的神道更多的是关于自然崇拜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演讲结束后,布林教授在靖国神社问题、英国的日本研究问题等方面还与中心师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基地副主任陈志强教授等参加中国欧洲一体化史分会年会
10月28日至30日,中国欧洲学会欧洲一体化史分会年度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代表50余人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中国欧洲研究会、首都师范大学联合主办。会议重点讨论了在债务危机下欧洲发展特别是欧洲一体化进程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国内外关于欧洲一体化历史研究的现状和问题、欧洲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思想和制度问题、欧盟和北约的关系及战略走向、欧洲与中国关系的发展、我国对欧洲的战略思考等。
基地副主任陈志强教授、基地成员王黎副教授参加并主持了会议,并在会上发表了题为“从历史角度看欧洲一体化之难”和“欧洲一体化对中国政法体系改革的启示”的报告。这次会议还就理事改选、章程修改、论文出版等学会发展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改选了学会组织机构。陈志强教授继续当选为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