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5期 (总第31期)

发布者:丁见民发布时间:2020-10-08浏览次数:10

工 作 简 报

2011年第5期 (总第31期)

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  2012113本期要目

  •   日本政策大学副校长堀江正弘教授做系列讲座

  • 王黎副教授研究生赴京出席研讨会

  • 日本学者依田熹家教授、钱国红教授访问基地

  • 基地副主任陈志强教授出席世界史发展高层论坛

  • 郑州大学副校长张倩红教授主讲“以色列社会的多元性”

  • 陈志强教授出席教育部社科委历史学部工作会议

  • 东京大学加藤阳子教授应邀来我院作系列学术讲座

  • 香港大学徐国琦教授做客世界近现代史名家讲坛

  • 基地完成2011年度科研统计工作



日本政策大学副校长堀江正弘教授做系列讲座

 20111031日—115日,堀江正弘先生应邀访问基地并以“日本政治与行政的现状与课题”为题作了三次系列讲座。堀江正弘先生历任日本内阁官方行政改革推进事务局长、总务省总务审议官、总务省情报通信政策局长、总务省顾问、特殊法人改革事务局局长、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委员、日本政府代表等职务,现任日本政策院大学副校长。

第一讲的主要内容是日本政治的变化•变革及课题。在第一讲中,堀江教授凭借着多年的行政经验和深厚的学术功底,为同学们深入浅出的介绍了从1955体制确立后至今的日本政治概貌。特别就同学们比较关心的自民党时期政治家和官僚问题,堀江先生以自己的实际感受和具体事例为基础,指出自民党时期的政治家和官僚的关系虽然密切,但不像媒体和有些学者所宣称的那样已经混为一谈。第二讲的主要内容是 “日本行政的变化•改革和课题”。堀江先生在担任日本政府官员期间曾以“改革事务局长”及其他身份亲身参与过日本政府的多项改革。因此说起日本的行政改革堀江先生更是侃侃而谈、旁征博引。他时而通过表格、图示向在场者演示改革的过程,时而绘声绘色的为大家讲述一下政坛要人的奇闻轶事,将鲜活的日本政治情景展示给在场的师生。第三讲主要围绕着日本的财政问题展开的,题目为“日本财政现状和课题”。本讲的内容共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日本的预算和财政。2.日本财政的现状和问题。3.民主党的财政运营现状。堀江教授特别指出:日本的财政预算包括最初预算和修正预算,以往的研究者们往往只关注最初预算,因为这部分预算是经过国内审议并公示的,所以很容易查询并作为数据加以利用。

通过堀江先生对日本政治、行政改革、财政改革的全面而深入剖析,同学们从中了解了日本政治、行政、财政的具体流程及存在的问题,不仅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上难以学到的知识、丰富了视野,还拓展了研究的角度、坚定了今后日本研究的信心。

王黎副教授研究生赴京出席研讨会

 114日,应清华大学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邀请,基地兼职研究员王黎副教授率领中心研究生——赵中桥、张楚楚、王超等参加了题为“共同应对非洲安全问题:内部冲突,外部角色”的学术圆桌研讨会。

     该研讨会由清华-卡内基驻会研究员陈懋修(Matt Ferchen)博士组织,并由Saferworld中国项目主管贝尔纳多·马里亚尼(Bernardo Mariani)先生主持。此次研讨会重点探讨中国在非洲影响力的持续增长,王黎受邀对主旨演讲进行评论,并参与随后的问答环节。我院学生的专业素养受到与会者一致好评。

日本学者依田熹家教授、钱国红教授访问基地

 115日,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历史学家依田熹家和大妻女子大学教授钱国红访问基地,并分别作讲座。依田熹家教授讲座的题目是“中日关系与中国的未来”,依田教授按照靖国神社问题、中日领土问题、中国的未来以及世界发展方向等四个层面展开讲座。 除此之外,依田熹家教授还讨论了同学们比较关心的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钱国红教授讲座的题目是“文化转型与中日近代化”,钱国红教授向在场师生交流了他最近的研究,即用比较思想和比较文化的方法来研究中日文化的近代转型。他从魏源和佐久间象山开始,比较了明治文明开化和新文化运动,并得出中国文化需更生和日本文化需再生的结论。最后,两位老师分别和在座师生进行了互动,对关心的热点及历史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基地副主任陈志强教授出席世界史发展高层论坛

世界史学科发展高层论坛于1125-28日在杭州举行。此次论坛由浙江大学历史学院和世界史研究所主办,论题为“世界史学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来自全国各地数十所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及出版机构出席了会议,他们深入探讨并提出具体建议。基地副主任陈志强教授应邀参加,并做了题为“完善合理的评价体制,促进学科稳定发展”的报告,并主持了大会分场讨论。这次会议统一学科发展认识、达成可持续发展共识、提出发展的各项措施,必将对世界史一级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郑州大学副校长张倩红教授主讲“以色列社会的多元性”

 1213日下午,应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邀请,郑州大学副校长、河南大学犹太研究所所长张倩红教授来到历史学院,在范孙楼226室做了一场题为“以色列社会的多元性”的讲座。此次讲座是基地举办的“世界近现代史名师讲坛”系列讲座之一,历史学院院长兼基地主任杨栋梁教授,基地副主任陈志强教授、基地研究员杨令侠教授以及中心师生参加了讲座,讲座由李凡教授主持。

张倩红教授多年来潜心从事犹太—以色列问题、中东问题研究,先后主持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10余项。出版了《以色列史》、《犹太人》、《犹太教史》、《埃及史》等9部学术著作,发表了数十篇相关的高质量学术论文,是这一领域的知名专家。讲座首先从犹太史的分期入手,简要梳理了自古代犹太一直到1948年以色列建国的历史,通过图文并茂形式引入主题。接着张教授从以色列国家建立的历程出发,探讨其内外原因。从内部原因看,经过19世纪末期以来的发展,休伊夫已经成长为具有国家性质的实体,而二战前后犹太人故土重返的愿望与犹太意识的强化以及犹太复国主义者的成功外交构成了以色列建国的内在根基;外部原因则来自于国际社会的同情、欧洲难民的压力、大国势力和联合国的干预,作为对手的巴勒斯坦阿拉伯社团组织涣散,而整个阿拉伯世界缺乏统一的外交目标与应变策略。这样,内外多种因素、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促成了以色列国的建立。张教授高度概括了以色列国家高度现代化的特点,同时也对以色列国内存在的宗教与世俗的冲突进行了分析,尤其着重对以色列国内宗教事务部抵制世俗化的努力进行考察。张教授还以长期访学于以色列的切身体验谈及以色列国民长期面临战争威胁与国民对和平的期待这两种情绪并存的局面,最后还对美国与以色列之间、美国与阿拉伯世界间的关系及互动制衡进行了简要分析。

讲座后,张教授与师生们进行了生动活泼的交流,用简明平实的语言回答了师生的提问。整场讲座信息量大,张倩红教授始终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娓娓道来,思路清晰,语言生动,令在场师生获益匪浅。

陈志强教授出席教育部社科委历史学部工作会议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学部2011年度工作会议暨学科目录调整与历史学科建设研讨会于20111217日至20日在福建师范大学举行。这次会议是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学部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主办的。来自全国多所重点大学的历史学部委员和学科评议组成员参加了会议。中心副主任陈志强教授参加了会议,并做了“加强相邻学科合作,促进世界史学科发展”的发言。

本次会议围绕着“历史学学部2012年度工作规划”和“学科目录调整与历史学科建设”问题展开讨论,与会者在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3个一级学科建设、历史学门类学科合作、人才培养、史料共享平台、数据库建设、研究动态交流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这将对我国历史学的整体发展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东京大学加藤阳子教授应邀作系列学术讲座

 1220—23日,日本著名近代政治外交史研究专家、东京大学加藤阳子教授应邀来基地作系列学术讲座。加藤教授作了两次讲座。第一讲题目为“近代东亚的国际秩序和日美关系”,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1.作为外交失败记忆的巴黎媾和会议;2.日本对何愤慨;3.美国总统威尔逊;4.关于山东问题,日本错于何处;5.在日德战役讲和准备委员会上,币原喜重郎得出何种结论。关于上述问题的详细论证,加藤老师出示了大量的例证,其中大部分都是难得一见的第一手材料,充分诠释了以资料为中心,史论结合的科学治史观。第二场讲座加藤老师围绕着“太平洋成为焦点的时代”正式展开了第二次讲座。第二讲的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六部分:1﹒现代的东亚和太平洋;2﹒1920年代太平洋的概念;3﹒日本的IPR成员;4﹒美国在太平洋问题调查会的疑虑;5﹒再次将目光投向大陆的人们;6﹒对中国列强态度的变化、华盛顿共识的变容。

通过加藤教授的两次讲座,同学们既了解了日本最新的研究状况,也学到了新的知识和研究方法。讲座取得圆满成功。

香港大学徐国琦教授做客世界近现代史名家讲坛

  1223日下午,应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邀请,香港大学历史系徐国琦教授到访基地,在范孙楼432室做了题为“历史研究的国际史方法及其应用”的讲座。此次讲座是基地举办的“世界近现代史名师讲坛”系列讲座之一,基地副主任韩琦教授、基地研究员杨令侠教授以及中心师生参加了讲座。

徐国琦教授曾在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学习,师从美国史专家杨生茂教授。后到美国哈佛大学深造,师从美国史专家入江昭教授并获博士学位。他多年来一直从事国际史的研究,先后出版《奥林匹克之梦:中国与体育,1895-2008》、《中国与大战:寻求新的国家认同与国际化》、《美国外交政策史》、《文明的交融:一战华工与中国的国际化》等著作,是西方研究中国国际史的著名学者。

讲座首先从“国际史”的概念入手,简要介绍了这种研究方法的特点和该研究领域的逐步发展过程,特别强调了入江昭教授的开拓作用以及近年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接下来,徐教授以“一战时期的中国华工”的研究为例,提出自己的学术观点。他认为学术界对一战时期的中国和北洋政府缺乏了解,北洋政府“以工代兵”的策略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有胆识、有目的、有远见地加入国际社会的政策,在外交方面有力地维护了国家利益;同时华工也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中国宣战提供了机会,帮助培养了一批中国精英,同时推动中国加入国际社会的进程等等。

讲座后,徐教授与师生进行了生动活泼的交流,回答了师生的提问。整场讲座信息量大,观点新颖,思路独特,令在场师生获益匪浅。

基地完成2011年度科研统计工作

 2011年基地科研统计工作顺利完成。在过去的一年中,基地专兼职研究人员总计发表CSSCI核心期刊23篇,其中两篇专题论文发表在权威刊物《历史研究》上,三篇论文发表在本学科顶级刊物《世界历史》上,另外基地副主任出版学术专著一部《跨国公司与墨西哥的经济发展》。

除此之外,本年度基地还完成了2011年和2012年基地重大项目的申报和招标工作。2011年项目分别由莽景石教授和张健教授承担,题目分别是“东亚一体化的历史遗产与现实选择”与“战后日本提升国家软实力研究”。目前2011年项目已经立项,研究工作正在有序展开。在2011年,基地还完成了2012年度基地重大项目的申报工作。2012年度基地重大项目分别是由赵德宇教授领衔的“东亚三国早期西学演化路径研究”和侯建新教授承担的“西欧文明的基础:9-20世纪农民土地产权的历史”,目前已经公示。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