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2期 (总第33期)

发布者:丁见民发布时间:2020-10-08浏览次数:10

工 作 简 报

2012年第2期 (总第33期)

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  2012630本期要目

  •   加拿大拉瓦尔大学莱图尔诺教授应邀来南开大学讲学

  • 王萍教授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作学术报告

  • 华东师范大学沈志华教授做客“世界近现代史名师讲坛”

  • 秘鲁学者访问南开大学世界史基地

  • 美国奥本大学翟强教授应邀到基地演讲

  • 巴西学者访问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

  • 世界史学科9名师生出席中国美国史研究会2012年年会

  • 东北师范大学韩东育教授来基地讲学

  • 中日关系四十年的回顾与展望

  • 加拿大拉瓦尔大学李晟文教授应邀到南开大学讲学

  • 朱祥忠大使访问基地

加拿大拉瓦尔大学莱图尔诺教授应邀来南开大学讲学

423日,应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与南开大学加拿大研究中心的邀请,加拿大拉瓦尔大学历史系教授、拉瓦尔大学当代魁北克研究首席专家若瑟兰·莱图尔诺博士(Jocelyn Letourneau)在范孙楼226室做了题为“迈向21世纪的魁北克”的讲座。讲座由中国加拿大研究会副会长、南开大学加拿大研究中心主任杨令侠教授主持。莱图尔诺教授首先介绍了魁北克在当代加拿大的重要地位,并指出魁北克因其在艺术、商业、科技等领域的贡献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他认为,魁北克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提供21世纪所需的人力资源,魁北克的未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教育的发展。同时,医疗保障对魁北克的未来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他看来,在魁北克,法语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关系到民族认同的重要问题;掌握英、法两种语言更有利于交流的通畅,这样可以在由来已久的英语和法语的竞争问题上产生双赢的结果。莱图尔诺教授提出应该通过相关的法律和提供现实的条件推动魁北克语言问题向这一方向发展。他还提出多元化社会中多种文化之间的平衡至关重要。最后,莱图尔诺教授就在座师生提出的关于魁北克多元文化、语言、政治、历史等多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而精彩的解答。

中国加拿大研究会副秘书长付成双教授、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南炳文教授、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赵学功教授以及张聚国、丁见民副教授参加了讲座。会后,南开大学副校长关乃佳教授、世界近现代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学院院长杨栋梁教授与莱图尔诺教授进行了亲切交谈。

王萍教授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作学术报告

 426日,受国家留学基金委“国际区域问题研究”项目资助,前往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作访问研究的基地专职研究员王萍教授,应邀在该校伊比利亚与拉丁美洲研究中心(CILAS)做了题为“China’s Peaceful Development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ino-Latin American Relations”的学术报告。报告由CILAS主任Carlos Waisman教授主持。王萍教授的报告主要谈了三个方面:一是针对IMF报告预测2016年中国将超过美国,以及近年来美国主流媒体和部分官方机构极力宣扬的“中国威胁”言论,对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主要政策、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作用和地位做了分析和评价。二是分析了中拉双方的利益诉求。三是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国的和平发展对拉美国家的影响,她认为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带动了对原材料和矿产等初级产品的需求,推动了以资源为比较优势的拉美国家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使拉美国家近年来,乃至是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一直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其中,中国的贡献远超过美国和欧盟。但也提出以低廉的工业制成品换取拉美的资源,这一中拉关系的发展模式,存在着诸多影响中拉关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该报告引起了与会学者的极大兴趣,与会学者纷纷提问,王萍教授就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围绕中国与委内瑞拉关系、中国在拉美投资、中国和拉美关系中的中美关系等问题和与会学者进行了充分的交流。

华东师范大学沈志华教授做客“世界近现代史名师讲坛”

 58日,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主任沈志华教授,应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邀请,在“世界近现代史名师讲坛”上做了题为“毛泽东、赫鲁晓夫与中苏同盟的破裂”的学术演讲。

沈志华教授在细述中苏同盟由来及发展过程同时,对目前学界较为流行的关于中苏同盟破裂原因的两种观点,即国家利益论和意识形态论提出了质疑。他认为,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的交恶与中苏同盟的最终破裂,既非纯粹出于中苏双方自身国家利益的考量,也非完全由意识形态的差异所引发,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沈教授首先讲述了50年代后期中苏双方对社会主义阵营领导权的争夺、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内外政策等方面的分歧。这些分歧涉及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但分歧并不一定导致同盟的破裂,因为双方可以根据自身的利益和当时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从而化解矛盾,消弭分歧。令人遗憾的是,中苏双方最终未能上述目标,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中苏双方乃至整个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国家,都是将过去革命时代的不平等的政党间关系带进了国家关系,甚至发展到以政党间关系取代国家关系。在50年代后期,随着中国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以及中国国家地位的提高,中共在社会主义阵营内的地位和声望日益提高,中苏双方关于阵营领导权的争夺日趋激烈,摩擦增多,最终导致了中苏同盟的破裂。当然,在同盟关系的破裂过程中,中苏双方主要领导人毛泽东与斯大林、赫鲁晓夫的个性与思维方式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沈志华教授以详实丰富的第一手档案为基础,论证逻辑严谨,语言风趣幽默,赢得了阵阵热烈的掌声。随后,沈志华教授又回答了在座师生的提问。

历史学院副院长江沛教授主持沈志华教授的讲座,正在学院访问的美国奥本大学历史学系翟强教授、政府学院徐行教授、本院赵学功教授、徐思伟、丁见民副教授、董瑜讲师等近百名师生参加讲座。

秘鲁学者访问南开大学世界史基地

 514日上午,秘鲁圣马科斯大学教授卡洛斯·阿基诺·罗德里格斯访问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并做了题为“美国、中国与拉丁美洲关系”的学术报告。罗德里格斯教授从贸易结构、投资规模、经济合作和政治关系等方面回顾了美中两国与拉丁美洲关系的变化,强调中国在拉美的影响呈现出不断增强的趋势。他以秘鲁为个案,概述了中秘双边经济政治关系的发展现状,并以此分析了中国得以吸引拉美的原因、中拉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等问题。他还分析了美拉关系的发展趋势,认为,尽管美国在拉美的经济影响力有所削弱,但其仍将在拉美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美国在拉美的文化影响力要远大于中国。

基地拉美学科的董国辉副教授主持学术报告会,基地副主任韩琦教授做了点评。潘芳老师和中心十余名博硕士研究生参加了会议,并就拉美左派、拉美地区形势、美拉关系、拉美区域组织等问题与罗德里格斯教授进行了深入、热烈的讨论。

美国奥本大学翟强教授应邀到基地演讲

 59日至11日,应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邀请,美国奥本大学历史系翟强教授来到基地,做了题为“战后美国在东南亚的干涉”的系列学术讲座。讲座由赵学功教授主持,政府管理学院程同顺教授、徐振伟副教授、基地杨令侠教授、肖军、徐思伟、丁见民副教授、董瑜讲师等30余位师生聆听了讲座。

在三次系列讲座中,翟强教授分别从国际托管越南到支持法国重返印度支那、从扶植南越吴庭艳政权到战争美国化、从大规模战争升级到巴黎和约,讲述二战后随着法国和中国的外交策略与国际形势变化,美国对东南亚政策的演变。他指出,从主张国际托管越南开始,美国一直希望在东南亚占据主导作用。美国支持法国重返印度支那,而在奠边府战役后,法国撤出越南,越南一分为二,美国开始在越南南部寻找盟友,扶植吴庭艳为南越总理。之后,战争规模逐渐扩大,直到1973年签订《巴黎和约》战争结束。

翟强教授以详实的第一手档案为基础,将法国、越南等多国历史融入其中,利用国际史的研究方法,论述平实严谨,视野广阔,使在座师生受益匪浅。讲座结束后,翟强教授还介绍了国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状况,并回答了师生关心的一系列问题。

巴西学者访问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

 521日下午,应王黎副教授邀请,巴西伯南布哥联邦大学马尔克斯·诺夫雷加教授、巴西巴拉那联邦大学埃贡·伯克曼·莫雷拉教授访问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并就巴西的经济政治发展现状作了学术报告。基地副主任韩琦教授主持学术报告会,王黎副教授、董国辉副教授、潘芳老师和中心十余名博硕士研究生参加了会议。

诺夫雷加教授概述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巴西经济发展,从低通胀、高增长、中产阶级比重增加等方面论证了巴西经济的腾飞,并分析了巴西交通运输和能源产业的发展前景。莫雷拉教授介绍了巴西联邦共和国宪法的基本内容,阐述了巴西的立法、行政和司法体系的设置及其运行机制。讲座后,在座师生就巴西经济、中巴关系、巴西文化、拉美地区形势等问题与两位巴西学者进行了深入、热烈的讨论。

世界史学科9名师生出席中国美国史研究会2012年年会

 526日-28日,由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和上海大学历史系主办的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四届年会暨“全球视域中的美国史研究”学术讨论会在上海大学召开,基地赵学功教授、杨令侠教授、付成双教授、罗宣副教授、丁见民副教授、董瑜博士和三位博士生参加了本届年会。本届年会吸引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明尼苏达大学以及国内的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海内外四十多所高校和研究院的一百五十余位学者参与。

与会南开师生均向大会提交了高质量的论文,其中赵学功教授的论文题目是“美国肯尼迪政府对古巴的应急作战计划”,杨令侠教授的论文题目是“美国德州刺朴镇西裔居民的特殊身份认同——以美墨边境隔离墙的重修为例”,付成双教授的论文题目是“从梭罗到利奥波德——美国生态中心主义自然观的变迁及其意义”,罗宣副教授的论文题目是“新闻媒体影响外交决策机制初探”,丁见民副教授的论文题目是“美国印第安人史研究的新进展与新趋势——以美国早期为例的考察”,董瑜博士的论文题目是“公共利益与美国建国初期商业公司的建立”,张晓梅同学的论文题目是“美国建国初期关于女性教育的公共辩论及其意义”,刘长新同学的论文题目是“美国外交与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吴宇同学的论文题目是“美国对德重新武装政策形成史论”。此外,赵学功教授在大会闭幕式上作分组总结发言,杨令侠教授、罗宣副教授和丁见民副教授分别担任“历史视野下的妇女与家庭”、“老伙伴的新合作:20世纪的美国与欧洲”和“外来移民与美国社会”分会场的主持人,赵学功教授和董瑜博士分别担任“美国在亚洲的经验”和“中心城市的复兴”分会场的论文评论人。本次年会上,基地师生与国内外学者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扩大了南开美国史研究的学术影响力。

东北师范大学韩东育教授来基地讲学

 61日下午,著名日本史和东亚思想史专家、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韩东育教授应邀访问基地,并做了题为《朱舜水在日际遇的另一面》的专题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孙卫国教授主持,基地主任杨栋梁教授致欢迎词。韩东育教授运用中日两国的史料,围绕朱舜水留日是“乞留”还是“恳留”、拒见日本学者伊藤仁斋、晚年“不御侍女”、“病革不能倭语”、病逝前未能会见亲友等问题,探讨了朱舜水复杂的精神世界。韩教授认为,朱舜水为了适应日本的生活,“洁身自好”保持学人清风亮节的本色,远离故国不能尽忠尽孝的痛苦亦使其变得敏感,而日本人对朱舜水表面恭敬但内心始终提防,凡此种种原因,导致了朱舜水在日活动的诸多矛盾现象,从中也可以看出中日关系及其人员交往的复杂性。

南炳文教授在点评中认为,韩东育教授的报告视角新颖,史论深入细腻,还原了历史的真相,极具启发性。报告结束后,韩老师与参加讲座的师生进行了气氛热烈的互动。

中日关系四十年的回顾与展望

 201261日,清华大学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刘江永教授应邀来访讲学,作了题为“处在历史转折点的中日关系——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的报告。刘教授首先提出“2012年是中日关系的转折点”的判断,并从战后中日关系的发展、靖国神社与历史问题、中日关系中的台湾问题、中日钓鱼岛争议与东海问题、中日民间感情问题等七个方面对中日关系的发展和中日间敏感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刘教授着重从战后中日关系的发展、靖国神社与历史问题和中日钓鱼岛争议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论述。在战后的中日发展中,讲述了战后中日关系的“三个时期、四个文件”、中日关系对两国发展的重要意义、21世纪以来“政冷经热”矛盾及影响,最后对中日相互依存关系进行了展望。

针对中日间敏感问题——靖国神社和历史问题,刘教授通过分析日本的国内政治状况得出结论即认为,“靖国神社和历史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日本国内政治的右倾化。”并且针对日本长期以来的一种“神话”,即“强调日本的传统宗教文化认为是‘人亡皆成佛’,‘不再分善恶’,所以也不必追究甲级战犯亡灵的罪过,而可以参拜靖国神社”,刘教授则通过对日本神道中的传统观念“和魂”与“荒魂”、“善神”与“恶神”概念,对这一“神话”进行了批驳。最后刘教授又结合当前国际形势及中日关系具体实际又强调了本次演讲的主题即“2012年是中日关系的转折点”。

加拿大拉瓦尔大学李晟文教授应邀到南开大学讲学

 614日,应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与南开大学加拿大研究中心邀请,加拿大拉瓦尔大学历史系教授、拉瓦尔大学中国历史与中西关系史项目负责人李晟文博士在范孙楼226室做了题为“民国时期加拿大传教士与中加文化交流”的讲座。讲座由中国加拿大研究会副会长、南开大学加拿大研究中心主任杨令侠教授主持。

李晟文教授首先以加拿大法裔耶稣会士在徐州的活动为中心,详细讲述了从1918年首批加拿大耶稣会士进入中国传教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历史时期加拿大传教士在中国的发展状况。他将加拿大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教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1918—1930年的法加合作传教时期和1931—1949年由盛而衰时期。在法加合作传教时期,李教授列举了保罗?加尼翁、鄂来等传教士在华活动,包括1924年传教计划的确立,大量传教士的派出,1930年《匪徒》杂志的创立以及 1931年 “中国博物馆”的建立。在由盛而衰时期,加拿大传教士先后在中国建立监牧区(1931)、宗座代牧区 (1935)、主教区(1946)。在日本侵华时期,发生了日军屠杀加拿大传教士事件 (1943)。然后,李晟文教授分析了加拿大传教士对中加之间的文化交流的影响。与传教活动相伴随的是西方知识的传入。传教士在中国建立一些教会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发展了教育,传播了知识。李教授还阐释了加拿大传教士的中国观,透视出传教士复杂多样的思想层面以及对中国多方面的感受,例如对思想、宗教、政治制度、习俗、生活、礼仪、治安等方面的看法。最后,李教授还介绍了在加拿大文明博物馆里陈列的中国器物。

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学院院长杨栋梁教授,中国加拿大研究会副秘书长付成双教授,丁见民副教授参加了讲座。会后,关乃佳副校长接见了李晟文教授。双方就学术交流等事宜做了交谈。

朱祥忠大使访问基地

前中国驻秘鲁和智利大使朱祥忠先生应邀于625日访问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并做了题为“拉美形势与中拉关系”的学术报告。基地副主任韩琦教授主持学术报告会,洪国起教授、谭融教授、董国辉副教授、潘芳老师和中心十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参加了会议。朱祥忠先生长期从事对拉美国家的外交工作,并出版多部著作,对拉美国家的历史和现实问题有着深刻的见解。他认为,金融危机对美国的冲击很大,但拉美国家却保持了平稳增长,其原因在于拉美国家的政局稳定、经济发展战略适时调整、地区一体化、外交多元化以及中国经济发展的带动。他从农业政策、福利政策和工资制度等方面阐述了古巴的改革开放问题,认为这是古巴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目的在于发展经济。他还对委内瑞拉和墨西哥的大选进行了预测,认为墨西哥革命制度党上台后将有利于中拉关系的发展。在论述中拉经济关系时,朱先生认为,中国企业应抓住拉美的投资机遇,同时大中型国有企业需要加强实地调研和长远规划,以保障投资收益。报告作完后,朱先生就秘鲁华人的社会地位、秘鲁的对华政策、中国与智利关系的发展前景等问题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