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 作 简 报
2012年第4期 (总第35期)
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 2012年12月31日
〖本期要目〗
杨栋梁教授赴日本东京大学参加国际研讨会
杨栋梁、陈志强、韩琦教授出席首届世界史研究前沿论坛
北京大学高毅教授讲述“法兰西与现代文明”
北京大学王立新教授做客“世界近现代史名师讲坛”
洪国起等四位教师出席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年会
日本思想文化讲座——“日本古代的女性天皇与太上天皇”
东京大学法学博士讲述钓鱼岛问题的前因后果
澳门大学历史系主任魏楚雄教授访问基地
基地陈志强、付成双二教授出席第六届历史学前沿论坛
香港科技大学王心扬教授访问基地并发表学术演讲
加拿大驻华公使唐兰女士一行访问南开大学
基地2012年度科研成果统计工作完成
杨栋梁教授赴日本东京大学参加国际研讨会
11月3日,基地主任杨栋梁教授赴日本出席在东京大学举行的“中国的现代日本研究—中日学者的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做了“直面拐点:历史视野下中日关系的演进与现实思考”的主题演讲。此次会议是由日本华人教授会主办的,200余中日学者和社会人士出席会议,中国驻日大使程永华出席会议并发表了特别演讲。
在大会演讲中,杨栋梁教授指出:中日关系遇冷与中日两国经济实力逆转和世界格局巨变的大环境有关,中日关系目前已进入“拐点期”,中日两国要想平稳地度过“拐点期”,需要摈弃东亚“一山不容二虎”的陈旧观念,控制焦躁或浮躁情绪,以平常心看待彼此的发展,要学会合作中竞争、竞争中合作的艺术,只有良性的合作与竞争,才能使中日两国形成一种彼此利益难以分割的粘合关系,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是“合则两利,斗则两伤,对于目前非常棘手的领土领海争端,既然一时找不到更好的解决办法,那么只能回到中日复交时期的‘原点’”,即“搁置争议、维持现状”,等待时机。这一观点引起与会学者及中日两国舆论界的重视,《中国新闻网》和日本《时事通讯社》分别进行了报导。
杨栋梁、陈志强、韩琦教授出席首届世界史研究前沿论坛
11月10-12日,我国首届世界史研究前沿论坛在昆明举行,由中国社会科学与《世界历史》编辑部和云南大学历史系主办。来自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人民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所等全国高校、科研机构及新闻出版单位的50多名专家参加了会议。
基地主任杨栋梁教授、副主任陈志强和韩琦教授参加了此次会议。陈志强教授做了题为“世界史学科理论建设亟待加强”的主旨发言,杨栋梁教授和韩琦教授分别做了“纵论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知行”、“独立、公正和民主——拉美历史学家的现实关怀”的发言。
会议分别讨论了我国世界史学科的发展和建设问题,就世界史学科的学术发展史、世界史学科的理论建设和创新、世界史学科的国际化,以及设计研究史料、方法、研究动态、新视角,以及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这次会议将对我国世界史学科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北京大学高毅教授讲述“法兰西与现代文明”
10月29日下午,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高毅教授莅临南开大学,为南开师生做了题为“法兰西与现代文明:卢梭的意义”的精彩演讲。此次讲座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世界近现代史名师讲坛”系列讲座之一。基地主任、历史学院院长杨栋梁教授主持此次讲座,基地副主任韩琦教授、基地研究员赵学功、杨令侠、付成双等多位教授以及数十位南开师生参加了讲座。
高毅教授在演讲之初阐述了他为什么特别关注法兰西的原因:法兰西民族对现代文明的贡献极其重大;法国的历史经验有突出的普适性,中国就特别关注法国经验;法国最大的历史光荣,就是曾通过“启蒙运动”确立了现代社会的基础性原则,如自由、平等、博爱等。然后,他分析了卢梭在启蒙运动中的特殊贡献。高毅教授认为,声势浩大的启蒙运动其实充满矛盾,大致上可以分为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为代表的主流派与以卢梭为代表的非主流派。前者讲述的理性说到底还是英国式的工具理性,由工具理性(或科学理性)而实现的人类的文明化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作为启蒙运动主将之一的卢梭则认为工具理性庸俗而猥琐,不如感觉可靠,故而主张典型的价值理性。他特别重视平等,强调全面的平等,为平等宁可牺牲自由;对“文明”和“理性”(占主流地位的工具理性)持批判态度;主张人民主权统一不可分割,反对分权理论,认可“公意专政”。最后,高毅教授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卢梭对世界政治与思想史的影响,一方面,作为法国本土化思维方式的卢梭启蒙思想因法国大革命前阶级矛盾激化、平等成为社会第一诉求而迅速传播,从而铸造了法国大革命激越浪漫的风格,也透过法国大革命在世界政治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另一方面,卢梭思想也深深地触动了康德,马克思、恩格斯也从卢梭那里学会了使用黑格尔的辩证法,从而推动了世界思想史的大发展,并对当今世界政治思想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讲座后,高毅教授与在座师生积极地互动交流,他希望北京大学与南开大学应加强联系,形成灵活多样的合作与交流机制,实现优势互补与双赢。
北京大学王立新教授做客“世界近现代史名师讲坛”
11月30日,北京大学历史系王立新教授做客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的“世界近现代史名师讲坛”,为基地师生做了一场题为“在国家之外发现历史:美国史研究的国际化与跨国史(国际史)的兴起”的精彩讲座。此次讲座由赵学功教授主持,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副主任韩琦教授、专职研究员杨令侠教授,以及基地其他师生参加了这次讲座。
王立新教授这次讲座的内容——“在国家之外发现历史”,属于史学史领域的问题,是对目前美国史学界甚至西方史学界最新学术动态的关注与回应。王老师从全球化浪潮与民族国家史学的危机谈起,他认为自专业史学兴起后,民族国家便成为历史学“不证自明”的解释框架。这种为国家建构服务的史学是对过去的“选择性重建和记忆”,从而扭曲了历史本来的面目。进而,王老师谈到了美国史研究的国际化与跨国史的兴起。美国史家对传统民族国家史学的反思,促进了跨国史研究的出现。接着,王老师提出存在两种含义的“跨国史”:一种是作为研究视角和方法的跨国史,另一种是作为研究领域的跨国史。前者是将民族国家历史置于更广阔的“跨国语境”中进行考察,以补充传统民族国家史学的不足;后者是关注“跨国空间”发生的事情,意在重建被传统民族国家史学忽视的人类经验。王老师还对跨国史(国际史)和国际关系史进行了区分,并且谈及了跨国史兴起对美国史教学的影响。最后,王老师总结了跨国史兴起的意义,既有学术意义,也有不可忽视的人文意义。
在两个半小时的时间中,王立新教授认真、详尽地与我院师生分享了他最近的研究成果。其热情饱满的讲演、深厚广博的学识、清晰缜密的逻辑,给在座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让大家获益匪浅。
洪国起等四位教师出席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年会
10月19~21日,由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主办、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承办的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拉丁美洲文化与现代化学术讨论会”在福建武夷山召开,来自中国社科院拉丁美洲研究所、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湖北大学、江汉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和西南科技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的5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
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前理事长、南开大学近现代史研究中心洪国起教授,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韩琦教授、王萍教授和董国辉副教授分别做了题为“墨西哥社会转型中文化方位的战略选择”、“墨西哥的文化革新运动与现代化”、“国际格局变动下的中、美、墨三边关系”和“略论现代拉丁美洲文化的特点”的大会主题发言,得到与会专家的好评。
本次大会是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理事会的换届大会。洪国起教授继续受聘为学会顾问,韩琦教授再次当选为常务副理事长,王萍教授当选为副理事长,董国辉副教授当选为秘书长,学会秘书处仍设在南开大学。选举结果表明,南开大学拉丁美洲研究学科在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中获得的成就得到了国内学术界的认可。
日本思想文化讲座——“日本古代的女性天皇与太上天皇”
2012年10月24日,日本京都大学吉川真司教授作了题为“日本古代的女性天皇和太上天皇”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为基地日本史学科与日语系共同主办,系“日本思想文化讲座”中的一讲,“中日文化名家讲坛”第十一讲。讲座由日语系主任刘雨珍教授主持,基地专职研究员李卓教授致欢迎词。
吉川真司教授是著名的日本古代史研究专家,现任京都大学研究生院文学研究科教授,已出版《律令官僚制的研究》(塙书房,1998年)、《展望日本历史6 律令国家》(东京堂出版,2002年)、《日本的时代史5 平安京》(吉川弘文馆,2002年)等多部著作。去年,《飞鸟之都》(岩波新书)和《圣武天皇与佛都平城京》(讲谈社)两部专著相继出版,这标志着吉川真司教授的七世纪至九世纪日本古代通史研究体系的形成。
在近两个小时的讲座中,吉川真司教授梳理了日本古代天皇皇位继承的脉络,论证了女性天皇与太上天皇之间的关系及其特征,并回答了现场师生的提问。讲座内容深入浅出,讨论气氛热烈。通过此次讲座,加深了中日两国学者在日本古代史研究领域的交流,拓宽了同学们的研究视野,参加师生皆感受益匪浅。
东京大学法学博士讲述钓鱼岛问题的前因后果
11月13日,东京大学法学博士、台湾大学客座讲座教授、现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林泉忠先生应邀来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进行学术交流,并作了题为“钓鱼岛问题的前因后果”的讲座。
讲座从七个方面做出了阐述:一、钓鱼岛问题何时、怎样发生;二、1895年之前是否是无主岛;三、如何将钓鱼岛纳入海防;四、《马关条约》和钓鱼岛问题是否有关;五、945-1970年之间,为何两岸政府对日本领有钓鱼岛无异议;六、1972年的“搁置争议”是否达成共识;七、将钓鱼岛问题提交国际法庭对谁有利。林教授围绕七个要点,从多个视角,征引丰富史料进行了详细的论证。最后还就两岸在钓鱼岛问题上合作的可能性、现阶段中日台围绕钓鱼岛的研究进行对比,提出了发人深省的建议。
林先生的讲座,使在场师生都获益匪浅,为大家在钓鱼岛问题上的认知提供了更多开拓性的视角。
澳门大学历史系主任魏楚雄教授访问基地
11月14日上午,澳门大学历史系主任魏楚雄教授应邀访问基地,并就历史学科交流学习等内容在范孙楼与基地师生进行亲切交流。交流会由基地副主任陈志强教授主持,基地40多名同学参加。
魏楚雄教授首先介绍了澳门大学以及历史系的发展变迁,并详细讲述了澳门大学历史系的学科建设、师资队伍,重点讲解了历史系访学交流、报考及奖学金制度。魏楚雄认为,南开大学是一所文化底蕴深厚、全国著名的高等学府,历史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和研究力量雄厚,希望澳门大学与南开大学进一步加强联系,形成灵活多样的合作与交流机制,实现优势互补与双赢。魏楚雄表示,非常欢迎南开历史学科的同学前往澳门大学历史系交流和进修。在随后的互动环节,同学们积极踊跃发言,或与教授探讨学术问题,或咨询澳门大学历史系的相关情况,魏楚雄教授均一一作答。现场气氛热烈,掌声不断。
为了加强两校历史学科之间的合作交流,当日下午,基地主任、历史学院院长杨栋梁教授会见了魏楚雄主任,并深入探讨了合作事宜,就教师层面的科研项目合作展开了实质性的探讨,取得了广泛共识,达成了多项合作计划。
基地陈志强、付成双二教授出席第六届历史学前沿论坛
2012年11月30日至12月3日,“第六届历史学前沿论坛:天人之际:史学视阈下的自然与社会”在上海举行。本次会议是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历史研究》编辑部、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和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主办的。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等全国各地3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在为期两天的讨论中,与会专家学者集中研讨了史学热点问题、前沿研究理论、生态史、环境史、历史地理学等相关学术问题,提交大学的35篇论文涉及广泛的议题,多学科学者在同一平台上进行交流、交锋,这些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质量,受到与会者的热议,其中既有个案具体的调查研究,也有从学术理论层面进行的分析,涉及的学科包括中国史、世界史、史学理论、文学、哲学、政治学、法学、语言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宗教学、教育学等,相信这种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将有助于我国历史学科的发展。
应邀出席会议的基地副主任陈志强教授做了“拜占廷‘封建化’研究”的报告,并在大会闭幕式上发言,基地专职研究员付成双教授做了“从‘征服自然’到‘像大山一样思考’——美国生态中心主义观念的形成及其时代影响”的报告,均受到与会者的好评。
香港科技大学王心扬教授访问基地并发表学术演讲
12月13日,应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的邀请,香港科技大学王心扬教授为基地师生做了题为《亚裔美国史与美国移民史》的报告。王教授主要以美国历史上的排华运动和二战期间将十几万日裔美国人关押在集中营这两个个案为例,指出了亚裔美国史研究在过去的50年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尤其是由于意识形态的影响,无法对重大历史事件做出如实、客观和理性的诠释。
意识形态(ideology)这个词,王教授借鉴别的学者的意见,将其翻译为“意蒂牢结”,指的是一种封闭、僵硬的、不容挑战的体系。由于意识形态的影响,亚裔美国人的定义是混乱的,只有来自日本、韩国、中国、菲律宾、越南和印度等国家的移民被称为“亚裔美国人”,而中亚和西亚的阿富汗、以色列和沙特等国家的移民则不被视为“亚裔美国人”。亚裔美国人概念的形成主要因为亚裔历史上共同受歧视的经历以及民权运动时期亚裔团结起来共同反对歧视的努力。但是这个概念是有问题的,因为所涉及的国家的第一代移民在民族血统、语言、宗教等方面千差万别,相互之间充满的矛盾,很难被纳入一个概念之下。概念的局限性,使亚裔美国史长期很难被纳入美国移民史的范畴。责任在亚裔历史学者。
关于美国排华问题的研究,传统学者从种族歧视的角度解释其根源,而后来有学者则从文化传统的角度对华裔和日裔等族群的经历进行分析,却被其他学者批评为淡化了种族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压迫,成为为种族主义和经济剥削辩护。王教授认为,无论单纯从种族主义角度、或是从族群文化传统的角度来解释亚裔历史,都是属于绝对主义、极端主义和一元论的研究方法,忽视了阶级等因素的作用。对二战期间日裔美国人关押集中营问题,也并非单纯种族主义一元论能够解释的,应从多元视角进行分析,如日裔学者提出,拘禁日本人存在军事需要。王教授还指出美国的种族关系并非黑人与有色人种二元对立的简单关系,而是一种三角型种族关系。他还谈到了移民同化与亚裔跨国主义问题(亚裔具有跨国的民主主义和对母国与美国的双重忠诚)。最后,王教授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师生们从报告中受益匪浅,了解到了亚裔美国史研究的现状。
加拿大驻华公使唐兰女士一行访问南开大学
12月12日,加拿大驻华大使馆公使唐兰女士和使馆中方官员王晓天女士莅临南开大学加拿大研究中心进行访问,中国加拿大研究会会长、基地专职研究员杨令侠教授,中国加拿大研究会秘书长、商学院许晖教授以及南开大学加拿大研究中心主任、基地专职研究员付成双教授与唐兰女士进行了会谈。
首先,杨令侠教授向唐兰女士赠送了她近期关于加拿大研究的论著,并介绍了中国加拿大研究会近期的发展情况。然后,唐兰女士与南开大学加拿大研究中心主任付成双教授以及中心其他成员举行了座谈,双方讨论了南开大学加拿大研究中心的现状、2013年中国加拿大研究会年会的召开以及中国加拿大研究的未来发展等问题。今年南开大学第二次成为中国加拿大研究会秘书处的所在地,可以使南开大学在中国加拿大研究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基地2012年度科研成果统计工作完成
2012年基地科研成果统计工作完成,基地科研在过去一年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学术论文发表方面,基地专兼职研究人员总计发表CSSCI核心期刊论文24篇,非核心期刊论文(含国外英文、日文发表成果)15篇,其中在《历史研究》、《新华文摘》发文3篇,在《世界历史》发文2篇。在学术专著方面,基地总计出版9部著作,其中包括基地主任杨栋梁教授主编的《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6卷本),马世力教授的《欧洲近代经济文化史论》、付成双教授的《自然的边疆:北美西部开发中人与环境关系的变迁》以及杨栋梁、乔林生副教授合著的《日本历届首相评传》。《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丛书是杨栋梁教授主持的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近代以来日本的对华认知及行动选择”的系列成果,出版后在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应。在科研项目方面,基地2012年度重大项目分别是日本研究院教授赵德宇主持的“东亚三国早期西学演化路径研究”与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侯建新教授主持的“西欧文明的基础:9至20世纪农民土地产权的历史”,两大项目已经成功申报并顺利获得批准,课题组已经开始展开研究。基地专兼职研究员还获得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3项,分别是李卓教授的“中日古代社会结构比较研究”、哈全安教授的“中东现代化进程中的世俗政治与宗教政治研究”以及赵学功教授的“核武器与美国对外关系研究”。另外,基地研究人员还成功获得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天津市社科规划项目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