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 作 简 报
2013年第2期 (总第37期)
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 2013年7月5日
〖本期要目〗
福建师范大学王晓德教授基地访问并发表演讲
首都师范大学徐蓝教授做客“世界近现代史名师讲坛”
陈志强、韩琦等教授出席中国世界史研究论坛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布兰德利·沃麦克教授访问基地
基地两位教师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
美国前总统卡特法律顾问哈维·道森访问基地
日本思想文化讲座系列——“我的日本神道研究之心路”
美国历史学家组织主席Alan M. Kraut教授访问基地
陈笃庆大使访问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
“中美两国拉丁美洲研究现状”国际研讨会在南开举行
美国富布赖特访问学者Travis Smith教授来基地讲学
福建师范大学王晓德教授基地访问并发表演讲
4月12日上午范孙楼432教室,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的王晓德教授做客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名师讲坛”,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题为“美国开国先辈对‘退化论’的反驳及意义”的讲座。基地专职研究员赵学功教授、付成双教授出席了此次讲座。
王晓德教授从法国博物学家布丰及其名著《自然史》谈起,提出启蒙时代的欧洲出现了对美洲大陆的全面否定的观点——美洲“退化论”,而布丰与其《自然史》此观点的代表。该观点的主要内容为:一方面,美洲生长的动物与人都处于“退化”状态;另一方面,从外界带入的动物和移民的人,进入美洲后也会逐渐退化。不过,布丰对白人移民尚且保留情面,认为随着白人的移入,美洲退化的状况将逐步改善。王教授指出,美洲退化论的提出正值美利坚建国之际,因而美国的开国先辈对该理论进行了各种反驳:既有富兰克林从事种种科学试验,也有杰斐逊撰写《弗吉尼亚纪事》。王教授在此提到了富兰克林在法国巧妙回应“退化论”的一则轶事,以及由其演化出的、偏离真实的若干故事,进而展现美国人当时敏感、急切寻求认同的心理状态。在讲述了何为美洲“退化论”及开国先辈对此的反驳的基础上,王教授提出了他对这一历史现象的理解。他认为,立国初期美国人对以布丰为代表的“退化论”的反驳,有助于他们形成自我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心;这一时期也是爱国主义建设时期。同时,“退化论”也反映了欧洲精英的文化优越感及对美国文化的不屑一顾,这种心态延续至今。尽管时至今日美国已成“文化的帝国”,美国文化已由被动防守转向了主动进攻。
讲座之后的互动环节中,王晓德教授与同学们就何谓“美国文化”进行了商讨。他认为,美国文化是百分百的外来文化,是外来文化中适合美洲大陆发展的各因素的融合。另外,他也坚持,美国文化体现了现代性,因而在全球现代化的背景下是不可阻挡的。
在这次精彩的讲座中,王晓德教授与同学们分享了他从事“欧洲反美主义的历史与现实”这一课题研究的新成果。整个讲座过程中,王教授亲切随和,风趣幽默。他对历史细节的真实再现,对历史现象的深入洞察,让在场同学们领略了历史研究的乐趣与魅力。
首都师范大学徐蓝教授做客“世界近现代史名师讲坛”
4月16日,应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邀请,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副会长、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徐蓝教授做客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名师讲坛”,为基地师生做了一场题为“民族主义的历史与现实思考”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由赵学功教授主持,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副主任韩琦教授、专职研究员杨令侠教授以及基地本、硕、博学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徐蓝教授首先从词源学、语言学以及民族主义起源三个角度出发,对民族主义进行了重新定义,认为民族主义是近代以来民族在其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基于对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强烈认同、归属、忠诚的情感与意识之上的,旨在维护本民族权益、实现本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发展要求的意识形态和实践运动。在对民族主义定义的基础上,徐老师勾勒出从19世纪至20世纪末21世纪初民族主义自身产生、发展和嬗变的历史轨迹。 进而,徐老师阐述了民族主义与当代国际关系之间的联系,揭示了民族主义与全球化共存的历史现状,指出民族问题不仅是一个历史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现实问题。最后,徐老师指出在当代国际关系中,民族主义的张扬必须有一个限度,世界各国应当以和平方式解决包括民族在内的一切问题,实现共赢。
在历时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中,徐蓝教授于阐述理论的同时穿插讲述历史事件,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让在座师生对民族主义的历史和现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开阔了基地学生的学术视野,对理解当代国际关系也极具启发意义。
陈志强、韩琦等教授出席中国世界史研究论坛
4月27日至29日,世界史学科王敦书、陈志强、韩琦教授应邀出席“中国世界史研究论坛第七届学术年会暨吴于廑学术思想研讨会”。这次会议由武汉大学世界历史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共同主办。
会议召开之时,适逢著名历史学家、已故武汉大学教授吴于廑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为缅怀吴于廑先生对中国世界史研究之卓越贡献,推动世界史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出版机构的17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武汉大学,就三个会议主题(吴于廑先生学术思想;宏观史学研究与微观史学研究的关系;从历史角度看当今世界重大现实问题)展开了学术研讨。基地三位教授均做了大会发言,王敦书先生的发言是“解牛待有操刀手,书生留得一份狂——缅怀史学大师吴于廑先生”;陈志强教授的发言是“吴于廑先生对世界史宏观理论的贡献”;韩琦教授的发言是“论智利现代化道路的独特性及其历史根源”。学院三位教授的发言,受到了与会学者的好评。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布兰德利·沃麦克教授访问基地
5月23 日,应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邀请,美国伍德罗·威尔逊讲席教授、弗吉尼亚大学政治系教授布兰德利·沃麦克(Brantly Womack)来基地进行学术访问交流,期间与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国际关系学系主任韩召颖教授进行会见,并为基地世界史专业的学生(硕士、本科)做了题为“中国在多极化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主题讲座。
讲座围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等领域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展开,并对中国在未来几十年间如何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进行了分析.随后与参会学生进行了对话交流,现场气氛良好.基地专职研究员罗宣副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
基地两位教师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
2013年5月底,国家社科基金规划办公室公布了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评审结果,基地副主任韩琦教授以及日本研究学科的温娟副教授获得资助。此次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过程中,基地专兼职成员积极申报。最终韩琦教授的“墨西哥20世纪前半期文化革新运动与现代化研究”、温娟副教授的“日本近现代农业政策研究”分别获得批准立项。
美国前总统卡特法律顾问哈维·道森访问基地
应王黎副教授的邀请,6月3 日,美国电视广播公司学者、前总统卡特法律顾问哈维·道森(Harvey Dzodin)教授来基地进行学术访问交流。 哈维·道森教授为世界史专业的学生(硕士、本科)做了题为“公共外交:美国对中国发展软实力”主题讲座,讲座围绕中国新一届领导人上任以来所开展的一系列外交活动展开,并对中国目前公共外交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模式与方向进行了展望。 随后,哈维·道森教授与在座学生进行了对话交流,现场气氛良好。基地专职研究员王黎副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
日本思想文化讲座系列——“我的日本神道研究之心路”
6月8日,浙江大学教授王守华先生应邀来基地作了题为 “我的日本神道研究之心路”的讲座。王守华先生首先介绍了自己从事神道研究的几个动机及理由。1,对中江兆民所谓“日本无哲学”的质疑。2,来自梅原猛“深层文化论”及上山春平“照叶林文化论”的启发。3,对国家神道在日本近代所发挥的负面作用的探究欲。4,对日本在战后未对神道进行彻底批判以及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关注。5,因参加亚洲环境问题研讨会开始探究神道的自然观。6,对神道在中日文化交流中所发挥作用的关注。其次,王守华先生阐明了自己对神道历史分期的看法。1,原始神道(公元前3世纪~公元3世纪):从对自然神的崇拜扩展为对祖先神及社会神的崇拜。2,神社神道(3~8世纪):大和国统一日本后,神道形成了以皇家“氏神”即天照大神为核心的神袛系列及祭礼。3,理论神道(8世纪~1867):神道在吸收儒佛道及阴阳五行等外来思想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神佛结合、神儒结合、神儒佛结合等各派理论。4,国家神道(1868~1945):神道成为国教。5,神社神道与独立神道并存(战后~至今)。最后,王守华先生在谈及神道哲学思想中的历史观之后,重点介绍了神道的自然观。神道的自然观不同于“神创说”和“造物说”,可以概括为以“生”为媒介的和谐一体的自然观,“生”的方式大体可分为“自生”、“化生”、“所生”及“依生”四种。神道自然观派生出“产灵(むすび)”、“苏醒(よみがえり)”、“里归(さとがえり)”及神人一致等重要思想。“产灵”指神秘的生成能力,“产灵”思想则把具有蓬勃生命力的自然摄理和运动加以神化。“苏醒”思想认为神、人以及自然每年都依靠新的苏醒来延续生命,由此便形成了独特的生命观,即通过生命的苏醒舍弃此前自我并建立新的自我,从而形成一种突破现状的再出发哲学。“里归”思想认为生我养我的故土是诞生自己生命的神圣母胎,通过“里归”可使自己重新接触灵魂之源以纯化心灵并提高生命力。神人一致思想则认为神人关系是相互依存的,认为国泰民安依赖于神灵佑护,同时神威的发挥则依赖于人的崇敬。
美国历史学家组织主席Alan M. Kraut教授访问基地
6月10日,应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邀请,美利坚大学教授、美国历史学家组织(OAH)现任主席艾伦·M·克劳特(Alan M. Kraut)教授访问基地,并做题为“输入健康劳工:历史视野中的美国移民与健康”的专题讲座。讲座由赵学功教授主持,基地众多师生参加了讲座。
克劳特教授以19至20世纪美国移民的健康问题为切入点,以纽约埃利斯岛上的移民检查站和加州旧金山湾的天使岛移民站为例,对移民的动机、来到美国的境遇与精神状态、美国政府对移民健康状况的关注与检查、本土居民对移民的态度以及移民的反应与在美国的生活现状进行了分析。他提出,从1880年至1920年,共计2300万移民涌入美国,对于移民来说,他们来到美国的首要动机是寻找工作机会,并寻求融入美国社会,成为真正的“美利坚人”。然而,对于美国政府和本土居民来说,他们更关注移民的健康状况,旨在确保移民健康,使他们能够应对美国复杂的工业社会并对美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为了减少移民带入疾病和其他社会问题的可能,美国政府在移民入关时,安排医生对他们不仅进行体检,而且进行心理和精神测试,任何患有诸如肺结核、性病、麻风病或精神病史的人都会被遣返。
在克劳特教授看来,透过美国对移民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的检查,不仅可以体现美国移民政策的变化,而且反映了更值得深思的问题。比如在诊断精神疾病过程中,会出现由于文化背景差异,对移民精神状态造成误诊,而这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上的误解。另外,比如曾经健康的意大利移民在美国工作一段时间后,返回意大利时却染上疾病。实际上20世纪初期,美国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在纽约市街头环境肮脏,细菌丛生,在恶劣的环境中,健康移民感染疾病的可能性极大。最后,克劳特教授指出,移民在美国的经历,实际上是一个妥协的过程。在妥协过程中,他们不断发生改变,融入美国的社会。
克劳特教授运用丰富的资料和事例、生动的照片以及有趣的卡通漫画,展开论述,由移民的健康问题为中心,讲述不同群体和机构对于移民的态度以及产生的文化碰撞。讲座结束后,克劳特教授回答了师生关心的一系列问题。整场讲座气氛活跃,师生从中了解到国际前沿的研究动向,开拓了学术视野,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陈笃庆大使访问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
应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的邀请,中国驻巴西前大使、中国社科院巴西研究中心主任陈笃庆先生于6月14日来访,并作了题为“中国大使眼中的巴西——一种文化的视角” 的学术报告。基地研究员王萍教授主持了报告会,韩琦教授、潘芳讲师和基地的部分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参加了会议。
陈笃庆先生曾先后出任中国驻莫桑比克、东帝汶和巴西三个葡语国家的大使,巴西是他驻外工作时间最长的国家,前后4次13年,他对巴西问题有着深刻的见解。陈大使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巴西各地的风土人情和资源禀赋,并系统分析了巴西的种族结构、文化特征与经济发展等问题。他认为,巴西是个人种的“大熔炉”,除了传统的黑白混血人,还汇集了来自欧洲、中东和亚洲各地的移民;巴西的主体文化是欧洲文化,但在二战之后受到美国文化的重大影响。他指出,巴西种族和文化的包容性很强,但由于巴西的历史比较短,其统一的民族身份还有待形成。他回顾了1985年军人还政于民以来的巴西经济发展概况,认为巴西经济在2003年至2010年获得了真正发展,中国因素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巴西经济发展仍面临不少问题,如国内固定资产投资率不足、利率较高、产业保护过度等。在巴西崛起问题上,他的看法较为谨慎,即巴西目前还仅是地区性大国,离国际性大国还有一段路要走,这取决于今后巴西国内经济的发展。
作完报告之后,陈大使就巴西的殖民制度遗产、贫富分化、地区政策、中国与巴西的关系等问题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陈大使精彩、生动的报告和回答增进了同学们对巴西的了解,拉近了南开师生与巴西的距离。
“中美两国拉丁美洲研究现状”国际研讨会在南开举行
6月17日至18日,由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与享有美国拉美研究重镇的迈阿密大学拉美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中美两国拉丁美洲研究现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开大学顺利举行。迈阿密大学拉美研究中心主任Ariel Armony教授的、历史系Eduardo Elena教授、迈阿密大学图书馆拉美研究文献中心负责人Meiyolet Mendez女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经济研究室副主任杨志敏研究员、北京大学历史系董经胜教授,以及来自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学院和基地的全体专兼职研究人员和博士、硕士生等30余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基地主任、历史学院院长杨栋梁教授会见了迈阿密大学一行代表团,并代表基地致欢迎词。
与会专家分别围绕中国与美国的拉丁美洲研究现状进行了陈述与报告,展示了两国拉丁美洲研究的发展脉络、关注的主要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讨论,并与我中心就迈阿密大学拉美研究中心的跨学科研究模式、拉美与欧洲自由主义的比较、新文化史、文化转向、以及关于古巴研究、海地研究和牙买加研究文献等方面进行了热烈讨论。
此次会议还就南开大学拉美研究学科与迈阿密大学拉美研究中心之间的合作项目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双方一致同意加强人员交流与资源共享,美方为中心学生与访问学者提供来访的一切便利,以及适度分享拉美研究数据库、出版此次会议成果。同时,双方还就拉丁美洲研究中共同感兴趣的课题,如:中、美、拉三边关系研究、拉丁美洲的发展与现代化研究,以及两国在拉美的能源、贸易与投资研究等课题进行联合研究和合作办会的可能性交换了看法,并达成了一致意见。
在中拉关系快速深入、特别是习近平主席在上任不久便于5月31日-6月6日展开了对拉美三国(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哥斯达黎加和墨西哥)的访问,促使中拉关系进入了新的层面。在这一大背景下,召开此次研讨会无疑有助于我们加强与国际拉美学界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深化我国的拉美研究,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拉美学者的声音。
美国富布赖特访问学者Travis Smith教授来基地讲学
6月24-25日,应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邀请,富布赖特访问学者、美国Yuba College教授特拉维斯·史密斯(Travis Smith)访问历史学院,并做了两场讲座,分别为“内战前的奴隶制”和“19世纪下半叶美国对土著人政策”。讲座分别由赵学功教授和张聚国副教授主持,历史学院和其他学院众多师生参加了讲座。
对于美国内战前的奴隶制问题,史密斯教授分析了内战前南方社会结构、人口比例以及经济形态,指出内战前南方工业发展缓慢,交通体系也不发达,仍然以发展农业为主要经济模式。这种经济状态决定了南方的社会文化。那么,奴隶在南方的生存状态如何?史密斯教授提出,奴隶一方面试图生存,一方面拒绝努力工作并尝试逃跑。在19世纪中期,世界范围内众多国家和地区废除奴隶制的情况下,南方支持奴隶制的人士提出各种维护奴隶制的理由,包括从私有财产、文明程度、宗教观念、家长制、种族优越论以及南方等级制等角度阐释奴隶制的合理性。透过这些构建奴隶制的复杂多样的话语,史密斯教授认为,种族因素在维系奴隶制过程中往往被高估了,对于南方奴隶制社会的形成并存在,更多的是由南方的经济形态决定的,南方的农业社会结构促成了社会等级的稳固性,并使奴隶制在南方长期存在下来。
史密斯教授在讲述19世纪下半叶美国对土著人政策时,先回顾了19世纪以来美国政府对土著人的迁移政策。他指出,美国政府为了控制土著居民,不停地驱赶印第安人,并将他们赶到固定的保留地中居住,通过相关法令,采取了同化手段,安排印第安儿童接受美式教育,学习他们的生活习俗。对于美国政府来说,他们将同化土著人视为对土著人的文明开化方式,认为通过这种方式,印第安人成为“真正”自由的人。然而对于印第安人来说,美国政府界定的“自由”恰恰是他们理解的“不自由”。他们认为,自己的土地和主动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被剥夺了。史密斯教授指出,美国政府的“文明开化”政策实际上给土著居民带来了伤害。
在两场讲座中,史密斯教授以丰富的图片和详实的资料为基础,围绕美国社会史中两个重要主题进行阐释,论述脉络清晰,生动有趣。讲座结束后,史密斯教授与师生展开互动,回答了一系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