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1期 (总第40期)

发布者:丁见民发布时间:2020-10-08浏览次数:28

工 作 简 报

2014年第1期 (总第40期)

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     2014314

本期要目

  •   江时学研究员访问基地并作学术报告

  •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编日本史”开题

  • 中国社科院武寅研究员讲述中日关系的历史分期与思考

  • 基地主任杨栋梁教授到东北师范大学作学术报告

  • 张玉来副教授应邀出席学术研讨会

  • 张玉来副教授发文剖析日本经济的颓势

  • 王晓德教授讲授美国早期外交史研究的相关问题

  • 墨西哥驻华大使馆公使夸乌特莫克·韦亚马尔来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访问



江时学研究员访问基地并作学术报告

201414日,应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与拉丁美洲研究中心邀请,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拉丁美洲学会副理事长江时学研究员为基地师生做了题为“新世纪以来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的学术演讲。讲座由基地副主任韩琦教授主持,董国辉副教授、潘芳讲师以及其他师生参加此次讲座。

江时学研究员以“新世纪以来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为题,依次分析了应如何评价拉美经济改革、会不会出现“拉美的十年”、拉美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中国因素”、拉美经济一体化的前景、拉美国家是否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等拉美改革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报告结束后,江时学研究员就“Chatinamerica”一词的来源、智利是否为发达国家及其在拉美一体化中的作用、拉美民众如何看待中国等问题回答了师生们的提问。最后,韩琦教授从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对讲座做了精彩点评。

江时学研究员主讲的这次讲座问题意识强,观点鲜明、生动形象,现场气氛热烈。讲座加深了中心师生对新世纪以来拉美经济发展现状的认识,开阔了大家的学术视野,并启发大家对研究这些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编日本史”开题

19日,基地日本史学科举行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编日本史”开题研讨会。来自校内外的多位专家学者、课题组成员和社科处相关负责人出席了研讨会。

社科处负责人主持了开题研讨会。课题首席专家宋志勇教授代表课题组汇报了课题的总体框架、研究目标,研究路径、研究的主要问题和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计划以及各子课题的主要研究任务等。各子课题负责人也介绍了各自承担部分的研究设想。在听取汇报后,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中华日本学会会长武寅研究员、北京大学历史系副主任王新生教授、天津社科院院长、中国日本史学会会长张健研究员、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徐建新研究员、北京外国语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周维宏教授等校外专家进行了评议。各位专家认为,日本史的创新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并针对课题的总体设计、创新形式、子课题与总课题之间的有机联系等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不少启发性的意见和指导性的建议。

课题负责人宋志勇教授对各位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表示感谢,表示课题组将认真吸纳专家们的建议,进一步深化课题设计,高质量地推进课题研究,努力把新编日本史做成代表我国学界领先水平和具有中国特色并具国际影响的日本历史研究成果。

中国社科院武寅研究员讲述中日关系的历史分期与思考

19日,中华日本学会会长、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武寅研究员做客“南开日本研究讲座”,做了题为“中日关系的历史分期与思考”的学术讲座。

武寅研究员指出,要破解恶化下的中日关系,首先需要我们对中日关系的历史进行全面的分析,找出其内在规律,才能正确把握今后中日关系发展的方向。对此,武寅将中日关系从古自今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进行了分析比较,指出了不同时期日本对华关系的特点: 1.尊重与借力;2.学习与赶超;3.挑战与转折;4.侵略与掠夺;5.对峙与再转折。在对上述中日关系的历史进行了细致分析之后,武寅对今后中日关系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评估,指出影响中日关系未来走向的根本因素,在于两国综合国力,主要取决于两国政派对本国根本利益的评估、权衡和决策。两国关系中既有矛盾、冲突和摩擦,又有试探、缓和与交流;既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又有新的可能性。武寅强调,历史的分期与思考对于正确把握和科学预测中日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有着重要作用。

基地主任杨栋梁教授到东北师范大学作学术报告

213日,应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邀请,南开大学教育部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主任杨栋梁教授来校作学术交流,作了题为“中日关系的历史转折与日本研究的课题”的学术报告。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助理韩东育及历史文化学院负责人参加了报告会。

报告中,杨栋梁从两千年中日古代关系的复杂性入手,指出中国和日本自汉代接触以来至今,两国关系错综复杂。他还指出,深入而连续地研究中日关系史,对中国正确处理当下两国之间的相关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报告结束后,杨栋梁还与现场师生就相关问题进行了互动交流。

张玉来副教授应邀出席学术研讨会

201434日,张玉来副教授应邀出席“抗战题材影视创作与民众文化心理反思”学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由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与中国电影评论学会联合在北京大学主办,北大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章柏青、电影《兰亭》导演肖风以及来自中国社科院、人大等21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此次研讨会就抗战这一中华民族记忆重大问题的影视艺术表现进行了深入探讨。在会上,张玉来强调这一重大民族记忆问题首先必须尊重历史事实,在此基础上的艺术创作才更有生命。

张玉来副教授发文剖析日本经济的颓势

2014219日,张玉来副教授在《人民日报》的“经济透视”专栏刊载了署名文章《索尼“断臂”显露日本经济颓势》。文章以最近索尼公司推出的断臂式改革举措,分析索尼以及整个日本电子产业所面临的问题,指出索尼问题以及整个日本电子产业竞争力的下滑趋势,表明“安倍经济学”下的日本经济仍然面临着严峻问题,其经济发展趋势并非表面所表现出的华丽。

王晓德教授讲授美国早期外交史研究的相关问题

2014310日下午,应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的邀请,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院长王晓德为南开师生做了一场“关于加强美国早期外交史研究的思考”的学术讲座,讲座由赵学功教授主持,历史学院王萍教授、韩琦教授、付成双教授、丁见民副教授以及来自历史学院、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的近百名师生参加了讲座。

首先,王晓德教授结合自身的科研经历,以朴实的语言为大家讲述了美国早期外交史研究的重要性。他认为,美国早期的一些外交理念、外交原则对美国外交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美国早期外交史也是目前中外学术界研究的薄弱领域。王晓德教授通过对美国相关杂志发表论文的数量进行统计发现,中外学界对美国早期外交史的研究远远逊色于对20世纪美国外交史尤其是冷战时期美国外交史的研究。其次,他结合自己的经历讲述了研究美国早期外交史的基本要求:(1)熟练掌握基本的历史发展脉络,为相关研究奠定基础;(2)把握国内外的学术研究状况,进行归纳分类;(3)掌握并阅读基本的原始档案文献,如《美国革命文件集》、《大陆会议日志》等,并对重要的信息进行翻译、记录。另外,他也强调资料来源要多元化。第三,在阅读资料的过程中注意梳理写作的思路。第四,王晓德教授还强调在写作的过程中要通论性研究与专题性研究相结合,尤为强调理论思考的重要性。最后,他还强调历史研究没有捷径可言,必须具备坐“冷板凳”的精神。

王晓德教授结合自身经历高屋建瓴的讲述颇具启发性,不时引起现场师生的阵阵掌声,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墨西哥驻华大使馆公使夸乌特莫克·韦亚马尔来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访问

2014310日,墨西哥驻华大使馆公使夸乌特莫克·韦亚马尔(Cuauhtémoc villamar)先生来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访问。韦亚马尔先生负责墨中学术交流方面的工作,他对中国的墨西哥研究和拉丁美洲史研究很感兴趣,并对中墨关系史有一定的研究。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副主任韩琦教授接待了韦亚马尔先生,双方就中国的墨西哥研究现状和中墨关系史问题进行了亲切的交谈。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