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2期 (总第41期)

发布者:丁见民发布时间:2020-10-08浏览次数:10

工 作 简 报

2014年第2期 (总第41期)

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  201475

本期要目

  •   “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博士生日本研究论坛”召开

  • 王勇教授讲述明代中日关系

  • 基地主任杨栋梁教授应邀在云南大学发表学术演讲

  • 刘岳兵教授带领博士生参加“第六届东亚文化交涉学会”年会

  • 巴西研究资深教授Neantro Saavedra-Rivano访问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

  • 王永占大使访问基地并做学术报告

  • 北京大学王立新教授讲述“如何撰写史学论文”


  “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博士生日本研究论坛”召开

315日,第八届“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博士生日本研究论坛”在南开大学召开,三校共有40多名博士生代表参加了本届论坛,就日本经济、政治、历史、社会等多个领域展开激烈地讨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李寒梅教授、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魏全平教授、南开大学日本学科宋志勇教授分别致开幕词,指出已举办七届的博士生日本研究论坛,取得了可喜成绩,在国内日本学界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当前在中日两国关系处于低迷、微妙的时期,更有必要加强日本研究。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全球化、区域化进程中的中国与日本”。北京大学雷潇雨同学的《东京都市圈与京津冀城市圈的发展比较研究》、复旦大学史田一同学的《论日美同盟的强度》和南开大学师艳荣同学的《社会变迁背景下的日本青少年消极避世问题》等论文引起了在场学生的热烈讨论,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三校学生的治学风格与研究视野虽各有不同,但在交流中还是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大家一致认为此次论坛为同学们的学习研究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能从中汲取其他学校同学的长处,这将促进同学们今后学术研究的进步。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梁云祥教授主持了论坛闭幕式。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魏全平、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范士明、南开大学乔林生老师分别进行了最后的点评与总结。魏老师指出本届论坛所发表的论文不仅横跨各领域,且历史跨度也相当大,体现了年轻一代研究者对日本问题研究领域关心的多样性。他还与在座同学分享了自己的学术经历,指出要从批判的角度从事学问,毋盲目崇拜权威。范教授则对三校学生所体现的不同研究风格做了点评,认为南开日本史学生的研究课题小而精巧,学风严谨扎实。乔林生老师认为,三校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切磋以及中日两国之间的互相学习,可谓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期待年轻一代的研究者能够承担起学术研究的道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王勇教授讲述明代中日关系

318日,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院长王勇教授做客 “南开日本研究讲座”,做了题为“明代中日关系—以《日明和平谈判笔记》来看”的学术讲座。

王勇教授从梁启超的治史思想谈起,引出了新史料的重要性。从该点出发,王勇深入阐述了“笔谈”所具有的史料价值,并认为“笔谈”研究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对此,以《日明和平谈判笔记》(王勇据日本国立公文书馆藏《南禅旧记》)为据,通过分析

明朝使节和日本使节的笔谈记录再现了当时复杂的中日关系。讲座生动详实,开阔了同学们视野,对新史料有的一定的认识,受益匪浅。

基地主任杨栋梁教授应邀在云南大学发表学术演讲

2014327日,应云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邀请,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学院院长杨栋梁教授在云南大学新校区发表题为《历史与现实:二千年来日本的中国知行》演讲,引起与会师生强烈反响和好评。在滇期间,云南大学校长林文勋教授及国关院、文学院领导会见并宴请杨栋梁教授。

刘岳兵教授带领博士生参加“第六届东亚文化交涉学会”年会

58日~9日,基地专职研究员刘岳兵教授带领日研博士生刘晓军、周晓霞参加“第六届东亚文化交涉学会”年会,刘岳兵教授作了题为“船山史论与近代日本:以王船山的《宋论》日译本《宋朝史论》为中心”的报告,刘晓军、周晓霞也在小组讨论中分别作了《“征韩论”与板垣退助晚年的对韩认识》和《福田英子的中国认识:一个日本女性解放运动先行者思想里的中国因素与变化轨迹》的报告,得到了与会学者的好评。 据悉,2015年第七届东亚文化交涉年会暨“作为共同体的东亚时代的责任——以文化交涉学为方法的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将由日本法政大学承办。

巴西研究资深教授Neantro Saavedra-Rivano访问

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

2014520日,应基地邀请,巴西利亚大学教授、日本筑波大学名誉教授Neantro Saavedra-Rivano为拉美学科师生做了题为“巴西政治经济前景”的报告。讲座由专职教授王萍教授主持,南开大学谭融教授以及部分硕、博士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Neantro教授在讲座中分析了近年巴西在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发展现状,认为巴西在上述方面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并存,主要体现在:经济继续保持增长但失业率居高不下;基尼系数尽管仍然很高但已出现下降趋势;政治上腐败丑闻接连不断等。此外,巴西近年社会暴力冲突加剧,安全形势不容乐观。Neantro教授还提到,巴西最近几年的发展缺乏一种长远的眼光,认为巴西经济发展应该克服对资源出口等的过度依赖。讲座结束后,Neantro教授就巴西劳工党的腐败问题、中国与巴西的自由贸易问题、巴西2014年大选及其对外政策走势以及巴西世界杯期间的社会及安保政策等问题一一认真回答了现场各位老师和同学们的提问。 Neantro教授的讲座具有很强的问题意识,观点鲜明,语言幽默风趣,现场气氛十分热烈。本次讲座加深了拉美中心师生对现阶段巴西政治经济状况的深入了解,开阔了大家的视野,并启发大家对巴西相关问题的进一步研究与思考。

王永占大使访问基地并做学术报告

620日,应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与拉丁美洲研究中心邀请,中国前驻乌拉圭和玻利维亚大使王永占先生为中心师生做了一场题为《乌拉圭文化与现代化》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韩琦教授主持,拉美中心董国辉副教授、潘芳副教授、社会学系方敏副教授以及拉美中心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报告会。

王大使从乌拉圭的足球文化谈起,结合自己在拉美多年的工作和生活经历,依次分析了乌拉圭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经济、外交与文化。他认为:乌拉圭政治文化中存在着民主与共和的思想传统,存在着各党派“联合执政”的理念,这种传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政党纠纷与矛盾,并使得民生发展受到普遍重视;乌拉圭经济发展中存在着经济民主、反对贫穷的思想,这有利于使发展成果惠及到不同阶层,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在外交上,乌拉圭立足本国和本地区,广交世界朋友,为自身的发展争取到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此外,王大使还分析了乌拉圭文化以及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部分消极因素,如中庸政策以及由此引起的创新力不足、高科技和人才的制约、人口老龄化以及青年人口流失等问题。报告之后,王大使就乌拉圭国民政治意识、乌拉圭工业发展、美国与乌拉圭的关系、拉美不同国家人民民族性差异、拉美民众眼中的中国形象等问题回答了师生们的提问。

王大使精彩、生动的报告与耐心、透彻的回答加深了师生们对“南美瑞士”乌拉圭的了解,增长了同学们的见识,开阔了大家的学术研究视野。

北京大学王立新教授讲述“如何撰写史学论文”

628日下午,在范孙楼230教室,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王立新做客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为中心博硕士带来一场题为“如何撰写史学论文”的精彩讲演。赵学功教授主持这场讲座,付成双教授、丁见民副教授与数十名学生一起分享了这场精神盛宴。

王立新教授按照史学论文写作的基本步骤,详细地讲述了每个步骤可以采用的原则与方法。从论文的选题开始,王教授提出了三种有助于发现有意义的选题的方法,即通过梳理学术史、依据对现实的关怀、积累跨学科的素养。他以自己近些年来的研究为例,指出史学研究者具备现实关怀的重要性。他认为这种关怀来自学者对国家长远发展的积极关注与准确判断,而非盲目跟风。王立新教授尤其针对硕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给出了自己详实的建议。选题确定之后,论文的构思亦是十分重要。王立新教授认为,在这个阶段同学们应该学会寻找和速读二手文献,同时浏览一手文献,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研究视角、主要观点与基本框架,进而精读二手文献、解读一手文献以不断修正此前的假说。在论文基本定稿后,结语的撰写也不容忽视。王立新教授特别指出,结语是对全文观点的总结,展示全文论述得出的结论,并非论文摘要的简单复制。

除了上述论文写作的主要步骤之外,王立新教授还论及了整个写作过程需要注意的一些细节,包括论文题目的设计、论文框架的搭建、章节标题的拟定、引用与注释的规范、文献的分类、论文文字的要求、关键词的确定,以及开题报告的写作。最后,他向在座的师生介绍了自己即将出版的新作《踌躇的霸权:美国成为世界领袖过程中的身份困境与秩序追求(1913-1945)》。在随后的提问环节,王立新教授就史学著作的性质与分类、如何提高文字功夫等问题做出了细致的回答。

在整个讲述过程中,王立新教授融入了自己多年教学与治学的经验、体会,其旁征博引的论述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其幽默风趣的风格也使现场气氛轻松愉悦。讲座过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在史学论文写作方面获益匪浅。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