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 作 简 报
2014年第3期 (总第42期)
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 2014年10月22日
〖本期要目〗
杨栋梁在《光明日报》撰文:侵华罪行的证言
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改革与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美国史、日本史、拉美史研究室成立50周年纪念会召开
张玉来副教授参加“中日经济关系转型及对双边政治影响”学术研讨会
日本学者三和良一教授做客南开大学
杨栋梁教授与日本众议院议员宫泽隆仁座谈中日关系
日本一桥大学橘川武郎教授做客南开大学
哈佛大学入江昭教授做客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
香港大学徐国琦教授做客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
杨栋梁在《光明日报》撰文:侵华罪行的证言
——日本关东宪兵队《邮政检阅月报》的研究价值
《邮政检阅月报》是吉林省档案馆保存的日本关东宪兵司令部遗留档案之一。日本于1931年占领中国东北至1945年战败期间,出于军事保密、防止在华日本军人和平民“有害”信息扩散、防止日本侵华罪行泄露、封堵中国及国际社会不利于日本的宣传等目的,秘密实行了严格的邮政检查制度。邮政检阅的对象是日本控制的占领地收发的信件、电话和电报等。各地邮检部门上报的材料,经关东宪兵司令部汇总后,形成《邮政检阅月报》。
邮政检阅对“有问题”的邮件均记录在案,内容包括:检阅时间和地点,发信人地址和姓名,收信人地址和姓名,“有问题”通信的内容概要,同时写明了邮检当局做出的“没收”“扣押”“涂抹有关内容后发送”等处理结果。因此,《邮政检阅月报》作为关东宪兵队的档案材料,具有原始性、真实性的特点,可以从中获取大量有用的历史信息,是揭露日本侵华罪行的极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此次出版的《铁证如山——吉林省档案馆馆藏邮政检阅月报专辑研究》第1、2辑中,以下三个方面内容极为丰富,具有重要研究参考价值:
一、日本的侵华暴行
此类档案资料中,包括日军在中国烧杀掠淫、奴役中国劳工、日本移民对中国社会经济的侵害等具体史实,还有日本占领地中国百姓的悲惨生活、强制征兵等大量内容。
侵华日军在中国烧杀掠淫的案例中,既有反映日军滥杀无辜中国百姓的自述,也有日军在东北地区边境猖狂的集体性禽兽行为,还有日军和日本官员把中国人当“小虫子”看的狂妄。
在侵华日军奴役劳工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在1939年6月,仅珲春一地的劳工就有6万人,由此可以推测在日本统治中国东北的14年中,在漫长的中苏边界地区,日本一共征用了多少劳工。还有案例记述了日本虐待劳工的史实,对劳工非打即骂,不给任何报酬,完全像对待乞丐一样,生病的劳工和狗一样得不到医治,虎林的3万劳工死了一半,劳工尸体“到处都是”。
侵华日军强制征兵的案例,则反映了日本在占领地强制征兵的过程中,中国及朝鲜民众正常生活遭到严重破坏的史实。而且,侵华日军还抢占平民房产地产,其中不仅包括中国人的,而且还有英国人的。在日本的残酷统治下,税赋沉重,物价暴涨,中国东北民众食不果腹。
二、侵华日军及平民的思想状态
在这部分档案资料中,既有大量反映日本军队内部的法西斯管理、军人厌战的内容,也有日本人对日本国家政策不满的内容。
例如,在中检第34号1940年5月1日关东宪兵队司令部中央检阅部通信检阅月报(3月),东安省鸡西菊田部队香西队的藤田守义写给北海道十胜国河东郡音更村樱井功的信中,写着“每天晚上都有科目,每次我都会被扇10个或20个耳光,而且回去的时候还必须要说辛苦了„„军队这个地方并不像村民所说的那么好。”这证实了日军等级森严,内部法西斯管理充满暴力,说明了人性的泯灭正是日军侵华过程中犯下滔天暴行的重要原因。
三、侵华日军的部署与军事行动
在这部分档案资料中,有大量“泄露”军队编制、军事部署、军事工程、“剿匪”战斗、诺门坎战役实况及日军伤亡情况的信件,这不仅是中朝人民抗日战争研究的主要参考史料,而且也是战史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例如,档案信件泄露诺门坎战败真实情况,在中检182号1939年10月24日关东宪兵司令部中央检阅部通信检阅月报(9月),佗美部队佐佐木支队家泉信雄写给台湾高雄州风山郡小港铃木政治的信中,写着“在诺门坎战斗中,小松原部队陷入苏联军队机械化部队两个师团的双侧包围之中,兵团长以身殉职,联队长藤田、山县两位大佐战死,须见部队长惶恐不安,烧掉军旗后自决了。”
《邮政检阅月报》中,类似案例的信件还有很多,从中可以了解诺门坎战役中日军重大伤亡及军人情绪低落的许多细节,并进一步搞清了日本所以放弃“北进”政策的原因。
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改革与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美国史、日本史、拉美史研究室成立50周年纪念会召开
2014年9月5-7日,“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改革与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美国史、日本史、拉美史研究室成立50周年纪念会在天津南开大学举行。此次会议由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拉丁美洲研究中心以及日本研究院联合主办。来自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佐治亚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国学院大学、青山学院大学,中国社科院、香港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外交学院、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学府与研究机构的一百五十余位代表齐聚一堂,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理事长王旭教授、副理事长梁茂信教授、王立新教授、韩宇教授、赵学功教授,《世界历史》主编张顺洪研究员、副主编徐再荣研究员,《美国研究》执行主编赵梅研究员参加此次研讨会。
9月5日,大会开幕式由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主任杨栋梁教授主持,南开大学副校长朱光磊教授、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所长张顺洪研究员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江沛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欢迎辞。之后,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赵学功教授、日本研究院院长宋志勇教授、拉丁美洲研究中心主任王萍教授、前南开大学党委书记洪国起教授携手美国史研究会会长王旭教授、日本史学会会长张健教授、拉丁美洲学会副会长吴白乙研究员,共同回顾了南开美国、日本、拉美研究室建立初期的筚路蓝缕,展望了三个中心未来的发展前景。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副主任韩琦教授主持随后的全体会议,复旦大学历史系李剑鸣教授以《美国革命史研究的新动向》向大会做精彩报告,解析美国史学界在美国革命史领域的新趋势。
开幕式结束后,美国史、日本史、拉美史三个分论坛围绕着大会主题“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改革与治理”各自展开热烈的讨论与深入的交流。来自国内外的知名学者纷纷从自己的研究领域出发,针对美国、日本和拉美地区现代化进程中的改革与治理问题,提出真知灼见。虽然尚在暑假期间,此次研讨会仍然吸引了一些硕博士生慕名前来旁听。
此次会议以纪念南开大学美国史、日本史、拉美史研究室成立50周年为契机,为上述三个领域的学者们相互沟通、交流搭建平台,也为有志于从事相关研究的青年学生提供聆听、学习的良机。本次会议体现出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一以贯之的宗旨,即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者队伍、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为扩大南开大学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起到积极作用。
1964年,根据国务院和高教部指示,南开大学以吴廷璆、杨生茂和梁卓生为首的老一辈历史学家开始建立日本史、美国史和拉丁美洲史教研室。到20世纪80、90年代,在张友伦、俞辛焞和洪国起等教授的主持下,日本研究中心、拉丁美洲研究中心和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相继成立。1999年12月,以上述机构部分研究人员为基础,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正式组建,并于2004年11月被教育部正式批准为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张玉来副教授参加“中日经济关系转型及对双边政治影响”学术研讨会
8月29日,张玉来副教授受邀出席了由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主办的“中日经济关系转型及对双边政治影响”学术研讨会,来自商务部、财政部、新华社等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在会议上,张玉来作了题为《中日经贸结构转型的可能性及其对政治关系影响》的报告。
张玉来的报告认为,作为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而且又是全球最具活力的东亚地区的两大发动机,中日两国已经两年没有进行一次首脑会谈,甚至连双边部长级的会晤都非常罕见,这显然与经济全球化趋势背道而驰。作为全球双边经贸关系最紧密的中日两国,自钓鱼岛争端以来已经开始发生结构转型,这不仅将对中日两国经济、甚至也将对东亚区域合作产生重大影响。这种经济层面的离心趋势也将反作用于政治关系,这应引起学界的重视和深入研究。
日本学者三和良一教授做客南开大学
9月8日-9日,青山学院大学名誉教授三和良一在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举行了以“寻求可持续的经济构造”为题的系列学术讲座。三和良一教授分“世界资本主义的轨迹”、“日本资本主义的轨迹”、“新经济构成的提要”三个专题,循序渐进、脉络清晰地分析了世界资本主义和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以及各阶段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可持续经济构成所具备的特性和所面临的问题。三和良一教授对讲座内容和同学们关心的日本经济与社会问题就行了详细解答。同学们受益匪浅,对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杨栋梁教授与日本众议院议员宫泽隆仁座谈中日关系
2014年9月13日,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主任杨栋梁教授在日本研究院会见了日本众议院议员宫泽隆仁先生。双方围绕中日民间交流、影响中日关系的历史认识问题和领土争端问题,以及改善两国关系的途径和办法,交换了各自的看法。
宫泽议员是参加天津举办的夏季达沃斯论坛后,专门要求访问杨栋梁教授并交换两国关系看法的。他表示,此次倾听中国学者的意见,对于开拓思路,打开中日关系的困难局面很有参考。日本驻华大使馆官员寺山学先生、日本研究院院长宋志勇教授参加了座谈。
日本一桥大学橘川武郎教授做客南开大学
9月17—20日,日本一桥大学大学院商学研究科教授,日本经营史学会会长橘川武郎先生应邀来基地围绕日本的能源政策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讲学。
此次讲座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日本经济的危机与再生”、“福岛核电站事故后的日本能源政策”以及“中日能源合作的可能性”。在第一讲中,橘川先生从总体上阐述了他对日本当前经济的种种认识。他认为,日本经济长期低迷,需要冷静地分析危机的本质,制定使日本经济再生的策略。如,在制度上,维持现有生产体系,改革金融体系;重新确立国际分工,提高国际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并与制造业相结合,创造新的就业等。同时,对当前全世界的金融危机局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第二讲中,橘川先生对核事故后日本能源政策提出的背景,面临的问题,基本政策方针等进行了详实的介绍。采取诸如,大幅扩充可再生能源,节电,确保化石燃料供给,制定新的防止全球变暖措施,改善天然气的获取途径等措施,来稳固核事故后日本的能源获取。在第三讲中,橘川先生就其在《东北亚学刊》上发表的论文《中日能源合作的可能性》进行了具体的讲述。他认为,同样作为化石燃料进口国,中日两国存在共同的“得”与“失”。在天然气采购上,中日的合作可以降低东北亚天然气交易的价格,协调供给。在节能领域,中日也可以发挥优势,通过煤炭火力发电技术的转移,来防止全球变暖。
整场讲座内容新颖,生动活泼。讲座后,同学们还向橘川先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以及困惑,橘川先生都一一给予解答,让在座的师生都受益匪浅,为大家的日本学习与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新的视野。
哈佛大学入江昭教授做客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
2014年10月21日,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入江昭(Akira Iriye)先生应邀做客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为基地师生作了一场报告,并回答了师生提出的问题。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主任杨栋梁教授主持了报告会。
入江昭教授回顾了20世纪 7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中跨国网络(transnational networks)出现的背景、发展的过程与表现,指出这种跨国的经济、人口和思想的流动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现象。
入江昭教授以研究美国与东亚关系史和国际史见长,并大力倡导国际关系史研究中的文化取向,曾担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美国对外关系史学家协会主席、哈佛大学查尔斯·沃伦讲座教授、历史系主任,并为美国国家人文与科学院院士。
香港大学徐国琦教授做客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
10月22日,香港大学历史系教授徐国琦先生,在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会议室为老师和同学们发表题为“作为共享历史的中美关系史:一个方法论的解释”的讲座。 讲座由基地副主任韩琦教授主持,基地赵学功教授、付成双教授、罗宣副教授、丁见民副教授、董瑜博士等基地数十名师生聆听了此次讲座。
徐教授首先回顾了中美关系发展的历史及研究成果,指出尽管冷战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结束,但是新冷战思维在今天仍有消极影响。其表现之一便是中美学者在研究中美关系的时候大多强调两国之间的冲突、分歧与对抗,而忽略了中美之间缓和与合作。在承认中美关系冲突对抗存在的客观事实后,徐教授提出了“共享的中美关系”这一主题。他指出,作为一种“冲突之外良性的共享的历史”,中美之间的共享的历史比比皆是。他以使臣蒲安臣作为案例,生动地分析了蒲安臣在19世纪清朝和美国的国家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并认为中美两国有着共同的理想追求,可以进行文明交流;个人与非政府组织在中美两国人民创造和谐的历史过程中功不可没。 此外,徐教授还指出,共享的历史也是一种研究历史的方法论,可以用于全部历史的研究。他分析道,费正清开创了当代中国研究之先河,他于1948年出版的《美国与中国》并没有强调中美之间的冲突,而是对中国与美国做了一个详尽的对比。该书不仅关注现在,而且还放眼未来,有着强烈的现实感,可谓是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入江昭的著作《文明国际主义与文化秩序》一书中,以国际史思维方式,呼吁在新时代国际关系中应当强调交流与合作。黄安年先生的《沉默的道钉》也强调中美之间的合作关系。在此基础上,他希望个人新作、作为“共享的历史”三部曲之一的《中国人与美国人:一个共享的历史》(Chinese and Americans: A Shared History,哈佛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也能为未来学者研究中美关系史提供借鉴。最后,徐教授热情地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