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3期 (总第62期)

发布者:丁见民发布时间:2020-10-08浏览次数:199

工 作 简 报

2019年第3期 (总第62期)

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        2019920

本期要目

  • 赵学功教授应邀到首都师范大学讲学

  • 美国中心师生参加东北师范大学国际学术会议

  • 付成双教授出席世界现代史学会全国学术研讨会

  • 付成双教授参加环境史国际学术讨论会

  • 川岛真教授做客南开日本研究讲座

  • 郑培凯先生做客南开日本研究讲座

  • 丁见民教授等参加第三届全国世界史中青年学者论坛

  • 丁见民教授做客陕西师范大学并举办讲座


赵学功教授应邀到首都师范大学讲学

2019710日,世界史基地副主任、赵学功应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邀请,参加首都师大举办的优秀大学生夏令营,并举行题为“美国国会与越南战争”的学术讲座。

赵学功教授利用美国外交档案、美国解密档案、美国国会辩论文件等大量丰富的原始档案和文件,对美国国会在越南战争中的作用进行剖析。他针对过去学者更多地是从越南战争中总统与国会权力的博弈角度进行研究和考察,重视美国国会在越南战争的决策中的作用,不仅揭示了美国外交和战争中的总统和国会的权力博弈,而且揭示了国会自身在约翰战争中的角色。另外,赵学功教授还揭示了美国国会对越南战争的认识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决策转变。越南战争初期,国会认为亚洲地区面临着共产主义的严重威胁,而这个威胁正在越南变成一种现实,故而国会支持越南战争扩大化,逐步增加对越南战争的拨款。但是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美国深陷越南泥沼,美国民众反对战争的呼声日益高涨。这迫使美国国会重新审视越南战争和美国自身力量,并推动国会转变立场,开始支持尼克松的从越南撤退的战略。

赵学功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得到与会师生的好评,也扩大了南开美国研究中心的学术影响。


美国中心师生参加东北师范大学国际学术会议

2019年是中美建交40周年、美国史研究会成立40周年,同时也是中国世界史学科和美国史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丁则民先生的百年诞辰。东北师范大学美国研究所在721-25日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722日全天举办的主要由中国学者参加的“传承与创新: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创立40周年暨丁则民学术与教育思想研讨会”。第二阶段是23-24日举行的有国际学者参加的会议,名称为“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igration, Ethnicity and the U.S. Civilizations”

南开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丁见民教授、副主任付成双教授以及前任主任赵学功教授、中心成员董瑜副教授以及研究生赵航应邀参加此次学术会议。丁见民教授提交论文《天花接种、种痘与美国早期天花防疫体制的奠基》,付成双提交论文《白人眼中的野蛮人:文化碰撞与北美印第安人形象的变迁》,董瑜副教授提交论文《模糊不清的“共和主义”:费城工匠的反应与美国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研究生赵航提交了《美国瘟疫防疫机制的初步转型——一1853年新奥尔良黄热病为中心的考察》。此外,赵学功教授、付成双教授分别应邀担任大会主持和评论。


付成双教授出席世界现代史学会全国学术研讨会

2019726-28日,“纪念中国世界现代史学会成立40周年”暨“全球化与世界现代史热点问题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民族大学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36所研究机构、高校和出版机构的近百位学者济济一堂,就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80周年;1949年以来的中国与世界;新时代高校世界现代史教学与人才培养;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成立40周年;百年中东的历史演进(1919-2019)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学术讨论。

南开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付成双教授代表南开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出席会议,并做了“生态文明与以现代化为主题的世界近现代史学科体系的建构”的学术报告,受到与会代表的赞扬。著名世界史学者北京大学钱乘旦教授在2000年以后通过系列论述,提出了世界近现代史发展和失学研究的主线是现代化。这在中国学术界引发了激烈争论。付成双教授参与到这场学术大讨论中,并主张从环境史的视角重新审视世界历史进程,明确提出生态文明与世界近现代史学科体系的建立这一重要命题。这一命题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在举国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付成双教授参加环境史国际学术讨论会

2019824-26日,由河北师范大学主办的“水边的城市——未来视域下的环境史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习近平主席曾经工作过的正定召开,我中心成员付成双教授应邀出席会议并做了名为“处女地假说与北美印第安人的命运”的主题发言。处女地假说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加里·纳什提出的命题,即美国社会自从肇端以来,一直把西部广阔土地看做是一片处女地,白人在处女地上建立家园,形成定居社会。这个命题把美洲土地看做处女地,有意或无意地无视世世代代在北美大陆居住的原住民印第安人,当然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灾难。在处女地假说的驱动下,印第安人土地被掠夺,生活资源被攫取,生活方式被破坏,成为美国历史上“正在消失的美国人”。因此,对处女地假说的阐释和分析,能够从观念上批判和重新认识美国历史和社会。

另外,付成双教授还代表南开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与河北师大的同仁们就城市环境史的研究、世界史学科建设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双方一致同意加强人员与资源信息的共享。


川岛真教授做客南开日本研究讲座

2019910日,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川岛真教授访问基地日本史学科,并作题为“近代中日关系史新动向”的讲座,基地专职研究员宋志勇教授主持讲座。

川岛真教授开宗明义,介绍的第一个视角是研究主体的发展动向。教授介绍了中日两国之间在研究领域加强合作,涌现了许多中日历史共同研究的成果。而除了关注两国之间合作的倾向这一状态本身之外,川岛真教授还提醒到,因为两国合作研究其实往往会得到较高的社会关注度,而随着关注度所带来的就是媒体与学术界之间的差异。第二个视角聚焦于研究方法,重点介绍了冈本隆司的“长期性思维”。第三个视角聚焦于研究的时间性上,通过对国分良成与中村元哉的介绍来说明,对“现代中日关系和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连续性问题也是目前研究所发展的一个方向。 在讲完以上三个具有总论性质的部分之后,川岛真教授将介绍的重点放在了自十九世纪后半开始的近代中日关系。总的来看,在这部分涉及到的主题中,虽然大多是一直以来近代中日关系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许多问题上都出现了打破以往认知的成果。

随后川岛真教授还介绍了关于这一部分新的研究领域,比如从国歌、战争广播、图书馆、数学界等这些具有新文化史特征的角度来探讨近代中日关系,除此之外还有移民史、日本脱离国际政治之主流研究、蒋介石与日本、南京大屠杀、汉奸与汪伪政权研究还有对于日本来说也热度渐起的抗日战争研究,都是在日本学界最近开始拓展的研究新领域。最后川岛真教授将研究的动向发展归纳为了六点:多元的史料、国际性、长期性、多元性、国际合作、历史认识问题。 讲座结束后,宋志勇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高度评价,认为此次讲座范围之广阔、内容之详实是倘若靠大家自己的一己之力需要好几个月才能了解到的。评价过后川岛真教授还就现代中日关系研究等问题与我院师生进行了交流。


郑培凯先生做客南开日本研究讲座

2019911日,著名文化学者、香港非遗咨询委员会主席郑培凯先生访问基地,并作题为《唐宋茶道与中日传承》的讲座。基地专职研究员、日研院院长刘岳兵教授主持讲座。

郑培凯先生首先就茶道在中国的形成进行了详细论述。郑先生重点指出了陆羽及其《茶经》在茶道形成上的重要地位。陆羽虽出身低微,然其对茶的浓厚兴趣及刻苦钻研,使得他得以将原本用于解渴消暑的茶上升到了“道”的境界。陆羽将煮茶的用器、用水、用火、场所及各个步骤都赋予了一定的规则及程序,使得饮茶成为一种陶冶心性的精神享受。陆羽所开创的唐宋茶道开茶道之始,不论是在风格上还是物质载体上都对中国后来的茶道以及日本等周边国家的茶道产生了重大影响。郑培凯先生接着讲到了中日茶道的传承关系。郑先生指出,日本在对中国茶道的传承上存在着时间差。唐宋之茶道在宋元之际才传入日本,而兴起则是在明清时期,同样,明清煎茶道之传入又要等到清朝中期以后。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中国一些工匠再次拾起了原先被认为只残存于日本的黑釉碗制作,并在制作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这也体现了中日之间茶道乃至文化之间的交流至今仍在继续。

郑培凯先生在讲座的最后,总结了中日茶道间的不同。他指出,中国的茶道多元,日本的茶道单一;中国茶道存在历史变化,唐宋与明清的茶道异途,而日本的茶道承袭宋代寺院抹茶传统,基本未变;中国茶具与茶仪经过重大变化,而日本的茶具与茶仪基本未变;中国茶道因制茶技术而变,日本则否;中国茶道因多元而趣味纷呈,日本则谨守教规;中国具有生活趣味性,日本则遵守宗教仪式,中国茶道开放、活泼、创新,日本茶道则严谨、封闭、守旧。

讲座结束后,我院及外国语学院的师生与郑先生进行了热情的互动。中日文化交流是日本研究的重要课题。郑培凯先生的此次讲座,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中日茶道的源流,了解中日茶道间的交流过程,以及了解中日两国茶道上的差异,无疑具有重要价值。


丁见民教授等参加第三届全国世界史中青年学者论坛

由《世界历史》编辑部主办、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承办的第三届全国世界史中青年学者论坛于2019913-15日在西安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等数十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9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本次会议。914日上午,会议开幕式由《世界历史》副主编、编辑部主任徐再荣研究员主持。西北大学副校长常江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武寅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汪朝光研究员、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原所长黄民兴教授先后致辞。开幕式结束后,5位来自各研究机构的世界史中青年杰出学者为论坛做主题报告。14日下午至15日上午,54位入选论坛的中青年学者分为四个分论坛进行学术研讨。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共有4名师生参加此次论坛。其中丁见民教授受邀参与了主题报告环节,并做题为“18世纪到19世纪初期跨大西洋视野下英美医疗信息的交流”的主题报告。此外,我院博士研究生朱子尧、冯利及硕士研究生赵航的论文入选该论坛并参加分论坛研讨。


丁见民教授做客陕西师范大学并举办讲座

916日,南开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丁见民教授做客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为该院师生做了主题为——“18世纪到19世纪初期跨大西洋视野下英美医疗信息的交流”的报告,讲座由白建才教授主持,陕师大历史学院相关研究方向教师、研究生参加。

丁见民教授向师生解释了这一时期跨大西洋视野下英美医疗信息交流的载体与过程,进一步分析这种信息交流如何在18世纪把大西洋两岸的众多医生和学者密切联系起来,构建一个医学“公共领域”。18世纪以来,随着航海业、船运业的发展,私人邮政和跨洋邮政快递快速扩张,促进了信件、书籍、报纸、小册子等信息交流载体的不断涌现,为跨大西洋医疗信息的交流提供了技术支持。各种医疗技术也随着跨大西洋传播的过程而从英国推广到北美,比如天花接种和牛痘接种。在这一时期,移居美洲殖民地的欧洲医生和赴英的北美留学生不断增加,更加促进了跨大西洋的医学技术的交流与传播,同时北美也实现了跨大西洋的反向交流。其结果是在英美医学界之间存在着一个无形的“医学公共领域”,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跨大西洋医疗信息的交流也奠定了美国早期历史上医疗体系的基础。

在讲座结束前,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白建才教授为讲座总结道,丁教授的讲座丰富了同学们的医疗知识,了解了天花和牛痘在欧洲、美洲的接种历史;跨大西洋医疗信息的交流反映的是文化的交流,信息的传播,这促进了整个人类科学技术的传播与发展;白教授也鼓励同学们做研究时要敢于大胆的假设,更广、更深入的进行探索。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