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王立新教授做客“世界近现代史名师讲坛”

发布者:丁见民发布时间:2020-10-08浏览次数:54

北京大学王立新教授做客“世界近现代史名师讲坛”

 


 

20121130日,北京大学历史系王立新教授做客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始研究中心的“世界近现代史名师讲坛”,为基地师生做了一场题为“在国家之外发现历史:美国史研究的国际化与跨国史(国际史)的兴起”的精彩讲座。此次讲座由赵学功教授主持,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副主任韩琦教授、专职研究员杨令侠教授,以及基地其他师生参加了这次讲座。

王立新教授本硕博皆就读于南开大学,是一个地道的“南开人”。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美国对外关系史、中美关系史、美国传教士在华传教研究,成果体现在他的专著与诸多论文上。其主要著作为以下四本:《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以20世纪美国对华政策为个案的研究》《美国对华政策与中国民族主义运动(1904-1928)》《基督教教育与中国知识分子》《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

王立新教授这次讲座的内容——“在国家之外发现历史”,属于史学史领域的问题,是对目前美国史学界甚至西方史学界最新学术动态的关注与回应。王老师从全球化浪潮与民族国家史学的危机谈起,他认为自专业史学兴起后,民族国家便成为历史学“

证自明”的解释框架。这种为国家建构服务的史学是对过去的“选择性重建和记忆”,从而扭曲了历史本来的面目。进而,王老师谈到了美国史研究的国际化与跨国史的兴起。美国史家对传统民族国家史学的反思,促进了跨国史研究的出现。接着,王老师提出存在两种含义的“跨国史”:一种是作为研究视角和方法的跨国史,另一种是作为研究领域的跨国史。前者是将民族国家历史置于更广阔的“跨国语境”中进行考察,以补充传统民族国家史学的不足;后者是关注“跨国空间”发生的事情,意在重建被传统民族国家史学忽视的人类经验。王老师还对跨国史(国际史)和国际关系史进行了区分,并且谈及了跨国史兴起对美国史教学的影响。最后,王老师总结了跨国史兴起的意义,既有学术意义,也有不可忽视的人文意义。

在两个半小时的时间中,王立新教授认真、详尽地与我院师生分享了他最近的研究成果。其热情饱满的讲演、深厚广博的学识、清晰缜密的逻辑,给在座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让大家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