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视野重新审视美国历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06年8月11日至12日,“从国际视野重新审视美国历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市召开,来自美国、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和大陆的70多名学者与会。会议由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主办,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协办。此次会议也是献给我国美国史学科的奠基人之一、著名历史学家杨生茂教授九十华诞的一份贺礼。在学术研讨会结束后,还专门举行了杨生茂教授九十华诞庆贺大会,百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这一盛会。学术研讨会分为大会发言和小组讨论,包括主题发言、评论、提问和讨论等环节,就以下领域进行了探讨。 一、美国政治与社会运动。美国革命历来是史学界关注的热点,厦门大学盛嘉副教授认为,大陆学术界过去对这一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变革的理解存在简单化、标签化和表面化等局限性,应重新界定政治意识形态与学术研究的关系,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包括方法的创新和史料的进一步挖掘)对待美国革命的研究,尽量用当时的话语来讨论问题,特别要把握从美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本身认识其意义的原则,在借鉴国外特别是美国学者研究经验的基础上,走出一条中国学者重新认识美国革命的新路子。美国工人运动的研究近年来较为沉寂,四川大学原祖杰教授认为,我们对美国社会的认识往往囿于意识形态的框架,忽视与其相左的史实,如果从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角度分析美国的工人运动,可以更好地理解激进主义产生的原因和最终命运。他以世界产联为例,从新的视角分析了美国激进主义产生的根源和面临的社会环境,认为产联很少能唤起其它阶层尤其是中产阶层的同情和支持,多数美国人对中产阶级和主流文化的主观认同,削弱了产业工人队伍薄弱的阶级意识很容易被主流价值观所吸纳。 二、美国种族和移民。北美黑奴宗教历来是史学界众说纷纭的话题,鲁东大学高春常教授将该问题置于大西洋视野之内,从黑人自身的角度出发,运用洲际比较和区域内比较等方法予以重新审视,认为宗教可以被视为“神圣物-沟通物-世俗物”结构,并以此为研究框架认为在黑人宗教形成的过程中,西非宗教传统并未被摧残殆尽,黑人完成了对基督教的改造和创新,将基督教内容的枝条嫁接到西非宗教结构的树干之上,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混合性黑人宗教。南开大学张聚国副教授则认为,西非传统文化与基督教文化因素孰主孰次,尚需进一步研究,并且要注意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内战和重建对美国宪政秩序的重新塑造起到了推动作用,学者们以往主要关注共和党国会议员及其行动,忽视黑人的作用和影响。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印第安纳大学历史系主任、北京大学历史系王希教授运用翔实史料对此进行了新的解释,认为黑人并非被动的受益者,而是发挥了先导作用,他们抓住获得解放的时机,推进了美国民主的根本转变。早在内战之前,黑人就一直在思考选举权、公民地位与民主政治的关系,正是他们最早预见到,内战将是美国社会获得新生的契机,正是他们最早地提出了黑人获得选举权的必要性,并且将它与新的民族国家的构建联系起来。美国得克萨斯州艾比伦基督教大学弗雷德·贝利(Fred A. Bailey)教授对20世纪研究重建问题的白人史学家莫顿·库尔特(Merton Coulter)和黑人史学家约翰·霍普·富兰克林(John Hope Franklin)的著作进行了比较分析,前者站在种族主义的立场为奴隶制度进行辩护,致力于维护种族隔离,后者则通过历史研究为黑人争取民权的斗争提供支持促进了民权运动的发展。贝利教授认为,两人的家庭出身、成长经历和现实关怀决定了他们对相同的历史问题做出了完全不同的解释。1954年的布朗判决对民权运动到底有何影响武汉大学谢国荣副教授提出了有别于传统史观和修正史观的看法,认为其影响在于黑人社会对白人权力结构中的象征主义做法和渐进主义改革日益不满,该判决激化了黑人社会与白人父权之间的不满,这对矛盾既推动民权运动前进,也制约了民权运动的成就。香港科技大学王心扬教授认为,如果把多元文化主义作为理解美国社会的正确途径,就必须抛弃那种认为亚裔移民难以被同化的看法。如果移民史学家放弃欧洲中心论,接受多元文化主义,认识到亚裔和欧洲裔移民在遭受的种族歧视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亚裔移民史就可以成为美国移民史的一部分。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欧阳贞诚则对当代西印度群岛黑人移民在美国的融合问题发表了看法,认为他们作为一支特殊的黑人移民群体,在就业市场上仍存在一定的障碍,民族认同的多样性体现了其融合进程的独特之处。 三、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19世纪末至2世纪初,美国完成了从短缺经济向消费社会的转变,韩国技术与教育大学金德镐(Deok-hKim)教授以可口可乐从专利药品向饮料的转变为个案,分析了消费社会兴起的过程和原因。厦门大学王旭教授对旧金山与厦门的发展进行了比较研究,体现了城市史研究的新趋向,认为闽南三角区最重要的问题在于一体化,应当确认并加强厦门的中心城市地位,改革地方政府体制,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对郊区的发展予以科学规划。环境史是近年来我国新兴的史学研究领域,南开大学付成双副教授认为,过去人们总是从人类发展进步的角度去理解美国西部开发,看到的只是文明和进步但是如果从环境史的角度来看,还有惨重的生态悲剧和教训。中国社会科学院高国荣副研究员认为,战后兴起的美国环保运动是19世纪末以来资源和荒野保护运动的继续与发展,它以生态学为理论武器,强调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环保运动的兴起与战后生活与教育水平的提高、公众的观念变换和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密切关系。在其影响下,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明显增强,美国各级政府、国际社会和学术界都开始对环境问题做出积极反应。 四、美国文化与教育。美国人在关于公共政策的辩论中,习惯于从建国先辈那里寻找论据为自己辩护,因此,他们在不同时期和不同人心目中的形象各异。美国佐治亚大学阿兰·库利科夫(Allan Kulikoff)教授认为,本杰明·富兰克林实为18世纪新生的布尔乔亚阶层的典范。当今的美国人视之为“美国梦想”的代表虽非其本来形象,但并非他们对历史的无知和歪曲,而是运用历史解释现实的结果。东北师范大学董小川教授认为,世界上各种文化都有其基本特征,因而各有其独特的性质,美国文化的来源具有多元性而非单一性,其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个人主义为核心、以基督教为主流、以种族关系为主要特色。北京外国语大学付美榕副教授以商界领袖、政治领袖和精英科学家为例,考察了家庭背景和教育在顶尖人才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认为他们大多来自上层和中上层家庭,早年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得以走向成功。董小川教授认为美国上层和中层占人口的多数,人口基数较大,顶尖人才大多出自这些家庭,并不奇怪。盛嘉副教授认为美国的顶尖人才还应该包括最高法院的法官以及没有职务但对社会变革产生深刻影响的政治人物。 五、中美关系与美国外交。近年来,学术界越来越注重从国际视野和文化背景来研究外交史,此次会议也体现了这一新趋势。美国陆军指挥与参谋学院迈克尔·米哈尔卡(MichaeMihalka)博士认为,在大陆扩张过程中形成的美国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观,使美国具有强烈的使命观,美国甚至不惜以战争的形式强行在第三世界输出美国文化。大阪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松田武(Takeshi Matsuda)教授认为,文化在美国外交中具有重要意义,他探讨了战后美国对日文化外交的发展,分析了美国对日本知识分子的看法和“软力量”外交具有的危险性。美国何以在不长的时间内成长为超级大国,历来为世人所关注,北京外国语大学梅仁毅教授探讨了二百余年来外交决策在其中的作用。“门户开放”政策一直是中国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山东师范大学王玮教授指出:该政策不仅仅是针对中国的一项举措,也不能仅视为美国企图参与瓜分中国市场的应急措施,而是旨在建立海外商业帝国的世界性“大政策”,是美国构建新型殖民体系的外交总原则和战略总方针,体现了美国独特的价值观念,是一种单向的、带有强制性的政策。苏州大学金卫星教授也认为,该政策从一开始就不是美国的对华政策,而是首先针对企图瓜分中国的列强、而后瞩目于全球市场的战略性扩张政策,是美国传统价值观在外交政策上的反应,核心思想是“机会均等”原则,影响了大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搏弈。国内外学术界对两次台湾海峡危机的研究已非常充分,但从心理战角度予以研究则尚为鲜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孟庆龙研究员认为,台海危机的实质是中、美通过武力展示进行威慑震慑和试探底线的心理较量,是一场特殊的心理战,对于日后中美处理台海问题的对策产生了重大影响。国内学者往往对美国的参与战略给予较高的评价,但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孔庆山副教授指出,该战略的对象主要是敌对国家而非友好国家,首先针对实行种族隔离政策的南非,其次针对中国,嗣后又扩大到其它敌对国家。 六、中国美国史研究的新趋势。与会学者就如何推进中国的美国史研究各抒己见,进行了热烈讨论。北京大学王立新教授认为,传统外交史的现实主义和进步主义范式都存在不足之处,在国际化和文化转向的推动下,新外交史得以形成,为外交史研究带来了活力,但也存在新的局限性,通过结合传统外交史学和新外交史学之长,可以使美国外交史研究“焕发出生机与活力”。王希教授指出,中国的美国史研究应该有自己的研究框架和视角,否则就没有特色。他通过多年的思考,认为“国家制度建设”(state-building)和“公民队伍建设”(nation-building)是美国历史上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对应发展,构成了美国作为现代民族国家发展的动力,中国学者可以此为总体研究框架来观察和思考美国历史,庶可走出一条有特色的研究之路。南京大学任东来教授认为,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研究型概览也是一个可行的发展方向。 这次会议加强了国内外学术交流,从国际视野对美国历史的各个领域进行了重新审视,探讨了中国学者研究美国史应该采取的框架、视角和方法,必将对国内的美国史研究起到促进作用。 [本文作者周学军,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2005级博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