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论文的选题与写作这一话题一直以来倍受历史学专业研究生关注。2016年4月22日下午,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王晓德教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原祖杰教授做客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为南开师生带来两场精彩讲座。两位教授的讲座题目分别为《世界史论文的选题与写作》和《期刊学术论文的选题动态与写作》。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院长宋志勇教授主持此次讲座,基地师生50余人聆听了讲座。
王晓德教授提出,一篇优秀的文章离不开框架、资料、文采、选题这四大要素。而很多研究者对前三个要素十分重视,却较为忽视选题。纵使设计了逻辑合理的框架,掌握了广泛丰富的原始资料,文字功底也十分扎实,可由于选题乏善可陈而功亏一篑的情况经常出现。对于如何选题,王教授提出三大原则,即做别人没有做过的题目,做别人不想做的题目和做别人做不了的题目。他结合自身对美国文化与外交领域的研究经历,详细介绍了自己的选题心路。他最初思索美国赢得“冷战”的深层次原因,接着探索美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直至近些年开始有针对性地研究世界各国对美国文化有何反作用。这些问题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彼此之间体现着一种递进式的关系。也正因为如此,王教授每部著作的主题与他出版的上一部专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原祖杰教授在谈及期刊学术论文的选题与写作时提出,当前国内学术发表成果在国际学术界不被重视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点就是国内学术文章大多重展示、轻对话,写作方式存在一些问题。不少论文不能充分参考对所选课题的已有成果,因而对学术界关注的研究难以做出有针对性的贡献,其重要性自然就很容易被低估。譬如,国内不少刊物其实很早就开始重视论文的学术综述,但论文如何借鉴已有成果并展开学术对话仍值得思考。他指出,学术期刊的出现本在于更广泛地展示和交流学术成果。真正意义上的学术交流不能仅限于文章开头的文献罗列,或是在论证过程中为了引用而引用,而是要在此过程中与已有的研究形成对话。对话的范围要包括论证中涉及的某些边缘性问题,尤其是著名学者对这些问题提出的重要见解。因此,他主张学术刊物应强调学术的交流性,鼓励真正的对话。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意犹未尽,纷纷向两位教授提问请教,主要涉及学术论文引言写作、撰写文章的前期基础性工作等问题。两位教授均认为,要克服这些问题没有捷径可走,切忌浮躁。只有在平时阅读大量文献、勤思考、多练笔的磨砺下才能有所进步。中心主任杨栋梁教授在二位教授的报告结束后,对报告内容做了点评,并要求中心师生沉下心来扎扎实实做研究,写出高水平的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