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生候选人邢承吉应邀来历史学院做学术报告,其报告题目是:《王子和贫儿:两个汤姆的悖论》(Madman and Sage: The Two Toms` Paradox of the Early Republic)。讲座由基地专职研究员、历史学院副院长付成双教授主持,基地副主任赵学功教授以及基地研究员丁见民教授、张聚国副教授、董瑜副教授出席学术报告,来自学院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历史学爱好者也参加了本次讲座报告。
讲座开始,邢承吉首先介绍了她的研究缘起。邢承吉的研究另辟蹊径,立足杰斐逊和潘恩的家庭和日常生活,从阶层(class)、性别(gender)和种族(race)三个维度详细考察他们各自的思想意识得以构建的社会基础,从而分析二者之间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的影响。首先是阶层维度。邢承吉认为,两个人实际上处于不同的社会阶级。杰斐逊是弗吉尼亚名门之后,家财万贯且衣食无忧,从小接受了良好的古典教育;而潘恩则是一位“贫儿”,从小就要为生计发愁,也没有机会接受高雅的古典教育。二人的社会阶层决定了二人的社交网络是截然不同的,杰斐逊所交游的人乃是北美社会名流,鸿儒世家,潘恩认识的人则不外乎贩夫走卒。其次,从二人的婚姻生活来看,杰斐逊和潘恩也有着完全不同的际遇。潘恩一生有过两次婚姻,但都以失败告终。杰斐逊则大为不同。他的第一任妻子被他称为“完美的玛莎”(Perfect Martha),与杰斐逊的婚姻也可以称得上门当户对。由于家庭生活的天壤之别,杰斐逊和潘恩对女性和对家的认知和体悟也非常不同。从杰斐逊写给女儿的家信来看,他经常教育女儿应该永远干净整洁、勤劳持家,纺织缝纫才是女性美德所在。女性应该温顺恭让,服从丈夫,永远不要试图挑战丈夫的权威,而玛莎正是她所描述的那种妻子。杰斐逊则是说一不二的一家之主,正因此,杰斐逊是一个十分恋家的人,常常流露出对家乡和故土的眷恋。潘恩则同情女性所遭遇的痛苦,家庭的不幸也使他对家没有眷念之意,而是以四海为家,成了一个世界主义者。
第三就是种族的维度。1776年,杰斐逊写下“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一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之时,相信很多人为之动容。然而,很多人也许忘了,杰斐逊也是一个奴隶主,他一生管理着一个庞大的庄园和600多名奴隶。奴隶照顾他的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帮助他种植烟草,赚钱牟利,追求幸福生活。但是,他对奴隶的肤色、身体的气味却颇为鄙夷,他认为奴隶记忆力差,没有思考能力,比白人低人一等。他还任用残酷的管理者调教奴隶,稍有不满就对奴隶施以鞭刑。对于逃跑的奴隶他也不遗余力全力追回,报纸上有很多他悬赏追逃的广告,清晰地显示了他作为一个奴隶主应该具备的素质和手段。一边宣扬“人人生而平等”,一边又心安理得地享受奴隶制给他带来的“幸福”,这是杰斐逊身上最大的悖论,也是美国历史上最为吊诡的一面。最后,邢承吉说,从潘恩和杰斐逊的研究可以引出很多问题的讨论。例如,美国历史上的种族问题、性别问题、美国的民主、平等问题,这些历史与现实交汇的问题都值得我们继续探讨。
讲座结束后,在场师生提出了关于美国革命激进性、杰斐逊与汉密尔顿的比较、美国的乡土社会与都市社会、美国革命的理想与现实、美国革命的历史记忆与话语等方面的问题,邢承吉分享了自己的想法,并与同学们展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