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4期(总第73期)

发布者:郭循春发布时间:2021-12-16浏览次数:10

工 作 简 报

2021年第4期 (总第73期)

直接连接符 1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2021826本期要目


  • 中心主任参加“中国与北方邻近国家关系史”学术研讨会

  • 中心拟举办第一届“跨国史研究”青年学者论坛

  • 《日本社会变迁研究》丛书出版

  • 2021年日本史年会在线上举行





杨栋梁教授、乔林生教授参加中国与北方邻近国家关系史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中国与北方邻近国家关系史”学术研讨会

724日至25日,由内蒙古师范大学主办,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高校中国北疆史研究基地、内蒙古史学会、中国与北方邻近国家关系史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国与北方邻近国家关系史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中国与北方邻近国家关系史”学术研讨会在呼和浩特市成功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南开大学、西北大学等20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50余名学者专家参加会议。

开幕式上,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学术委员、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原主任石源华,中国日本史学会会长、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主任杨栋梁,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张盛发,中国蒙古史学会秘书长、内蒙古大学蒙古学中心副主任乌云格日勒,我校党委书记阿拉坦仓出席仪式并为中心成立致贺辞。大会开幕式由我校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李艳洁主持。

杨栋梁谈到,随着我国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我国对外交往的广度和深度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如何正确处理好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为我国发展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是我国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专家学者们需要长期研究的一个领域。在此背景下,内蒙古师范大学成立中国与北方邻近国家关系史研究中心并举办学术研讨会,在学术和现实的维度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杨栋梁在题为《中日关系的历史演进与现实思考》的报告中,对中日关系演变的历史特征进行了长时段的宏观分析。他认为,中日关系经历了古代和近现代两个历史周期,2010年以来,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力量对比新格局的转换期,在这一最敏感的阶段,我们更需从世界战略的整体布局出发,理性地处理好中日关系。

会议新闻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vB7gOySHUJb3oxgqIQcxNg





中心拟举办第一届“跨国史研究”青年学者论坛

经中心办公会商议,拟定于202110月中旬举办第一届“跨国史研究”青年学者论坛。

近年来,“全球”(Global)和“跨国”(Transnational)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历史学著作和论文的标题之中,当代历史学家对全球、跨国的视角兴趣浓厚,他们热衷于追踪不同背景的人群在跨国家往来之中的遭遇和联系。跨国史研究往往聚焦于两个或者几个民族国家之间发生的人员流动、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等。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视角,跨国史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为推动国内跨国史研究的发展、促进青年学者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学术进步,中心和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史学科拟于202110月召开“第一届跨国史青年学者论坛”,邀请世界史学科著名学者、学术期刊编辑临会指导,并向全国青年学者公开征稿。

2021730日,中心正式公布会议邀请函。





日本社会变迁研究丛书出版

20218月,本中心主任杨栋梁牵头、日本史学会和东北师范大学东亚研究所主编的《日本社会变迁研究》丛书由江苏人民出版社成功出版。

《日本社会变迁研究——纪念中国日本史学会成立四十周年论文拔萃》,是四十年来我国日本史研究优秀成果的集成。文集的出版,在我国的日本研究学术史上,将具有仰望先贤、奖掖中坚、激励后学的里程碑意义。

本文集收录的110篇专题论文,是通过中国日本史学会专门设立的“纪念中国日本史学会成立四十周年优秀论文评审委员”的评审产生的,入选论文绝大多数为国内一级学科顶尖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按照历史发展阶段划分的原则,文集共分为四卷,内容涉及日本古代至当代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中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思想及对外关系的重要问题,集中展示了中国学者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立场和观点。全书四卷约140万字。



2021年日本史年会在线上举行


2021821日,在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举办了2021年度日本研究学会年会。本次年会原拟由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举办,但因为疫情的原因,改为线上线下合办,在京津地区的学者参加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的线下会议,在东三省地区的学者在东北师范大学参加线下会议,同时南开和东北师大两地连线,无法到达两地的学者共同参加线上会议。21日 上午,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主任兼日本史学会会长杨栋梁教授主持召开了四卷本《日本社会变迁研究》新书发布会,日本史研究专家郑毅、胡澎、祝曙光进行了主题报告。下午,举行了线上分组学术研讨会,来个各地的300多位学者参加了线上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