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举办“拉丁美洲社会转型”线上报告会

发布者:丁见民发布时间:2021-12-16浏览次数:350


中心举办“拉丁美洲社会转型”线上报告会


20211211日,由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和南开大学拉丁美洲研究中心举办的“拉丁美洲社会转型”报告会在线上举行,中国社科院拉美所的张勇研究员和范蕾副研究员应邀主讲,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副主任韩琦教授主持会议,南开大学拉美中心主任董国辉教授、潘芳副教授以及中心的研究生共同参与了此次报告会。

韩琦教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两位演讲人的情况,他谈到,20世纪末期拉美社会转型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这些新变化表现在新城市化模式、劳动力就业、社会阶层和结构的调整、新社会运动等若干方面,张勇研究员长期致力于拉美非正规就业研究,范蕾副研究员长期致力于民间社会组织的研究,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做出了重要成果,他们今天的成果分享将会为中心的拉美社会转型研究提供启迪。

张勇研究员的报告题目是《拉美非正规就业的趋势及政策应对的演变》,他从拉美非正规就业的定义、测量方法切入,回顾了拉美地区非正规就业的历史和政府政策的演变。他认为非正规部门包括微型企业、家庭型的生产和服务单位、独立的个体劳动者三类。然而,非正规部门与非正规就业存在区别,正规部门和非正规部门中都包含着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他强调,对非正规经济的测定目前学术界有施耐德影子经济指数、传统基金会指数、自我就业型衡量方法、养老金覆盖度缺失测量法四种方法。拉美的非正规经济经历了从隐形发展向显性发展的过程。进口替代工业化期间,较高的“生产性吸纳”掩盖了就业不足。80年代以来,债务危机和持续的经济低迷促使隐性失业“显性化”,非正规就业迅速膨胀。90年代来旨在増加灵活性的劳动力市场改革没有提高相应的保障。与上述非正规就业变化对应,政府政策也发生了变化。20世纪70年代就业政策的出发点主要围绕内部需求和经济开放而展开,但到80年代,城市就业政策转向非正规部门。最后,张勇研究员对新形势下的非正规性进行了一些思考。他认为在当代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城市非正规经济的出现是必然现象。但非正规就业具有脆弱性,其作为“缓冲器”作用在本次疫情冲击中消失。在未来,政府应该承认非正规就业,把“创造有质量的就业”放在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

范蕾副研究员的报告题目是《民间社会组织在拉美社会转型中的作用》。她首先对民间社会组织进行了界定,然后回顾了拉美民间社会组织的历史。她认为民间社会包含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基金会以及社会救助组织等,拉美的民间社会组织最初是从殖民地时期的慈善组织发展而来。但现代意义上的拉美民间社会组织起步于60年代。80年代随着民主化进程开启,民间社会组织开始进入了科技、发展、战略等新领域。在社会转型中,民间社会组织具有积极作用,它既是建设政治民主的重要力量,也是社会公正的推动器,还可助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它尤其在减贫、教育、医疗等方面起到了补充政府社会职能的作用。但她同时强调,拉美民间社会组织也是一把双刃剑,由于其内部缺陷和对外部资金的依赖,使得它不可避免地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转型产生某些负面影响。

报告之后,两位老师与中心师生展开了热烈讨论。他们都指出,现阶段国内学界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呈现出参与人数少、文章零散、不够系统等问题。张勇认为“灵活性就业”随着时代技术的发展会增大比例,但是对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讲,其非正规就业仍然属于低端就业。范蕾认为在拉美民间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关系上,存在着合作、监督与对抗三种模式,并建议在后续研究中应积极进行田野调查。两位老师的报告使中心师生加深了对拉丁美洲20世纪末以来社会转型新现象的认识,并有助于中心师生对这一问题进行后续的深入研究。


(南开大学拉丁美洲研究中心博士生姜玉妍、桑紫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