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研究员赵学功做客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120周年校庆系列讲座

发布者:丁见民发布时间:2022-06-17浏览次数:54


  2022年5月26日,中心研究员赵学功担任“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120校庆讲座·高端前沿系列”的演讲嘉宾,主讲了题为“放射性尘埃、全球反核运动与美国的核禁试政策(1958—1963)”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主要围绕20世纪50年代美国核试验所产生的放射性尘埃引发的国际社会舆论为核心展开,详细分析了美国就核问题与苏联的谈判过程。赵学功教授指出,国家舆论压力是促进美国政府与苏联达成部分核禁试条约的重要因素。

  1954年美国热核武器试验成功,放射性尘降的世界性扩散随之成为难以回避的问题。艾森豪威尔执政期间的美国面对的是一个放射性水平持续增加的星球。估算表明,1953—1958年间,美国、英国和苏联进行了223次大气、地面或水下的核武器试验,总当量约为1.4亿吨TNT。尽管有小部分放射性残渣很快落在试验场周围的地面上,但大部分残渣仍悬浮在大气中,穿越很远的距离才能落至地球表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放射性尘降的全球性扩散无论是其规模还是强度,都成为“战后第一个真正的全球性环境问题——甚至可能是有史以来第一个”。直到1958年11月,当美国、英国和苏联这三位核竞争对手进入禁试谈判阶段,并暂时中止了所有核武器试验,全球放射性尘降的排放才告一段落。尽管更持久的解决方案需要等待1963年《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Partial Test Ban Treaty)的缔结,但核武器实验从1958年11月持续至1961年8月的短暂止步,为这个处在冷战和放射性污染双重焦虑中的世界,带来了一丝喘息的机会。人们对全球辐射危害认识的逐渐转变,在许多重要方面影响了艾森豪威尔政府的核禁试政策。

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120校庆讲座的高端前沿系列邀请了人文社科领域在国内外知名度高、获广泛认可的一流专家、学者,演讲主题紧扣学术研究的重大时代命题,阐说重要理论创新,探索学科发展前沿,赵学功教授的此次讲座反响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