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2日,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历史与地理学系教授李小兵老师受中心邀请,为中心师生进行了一场围绕“美国冷战史研究前沿问题”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中心专职研究员赵学功教授主持,王文隆副教授、王薇副教授、公共卫生与健康研究院刘赵昆老师以及本院三十余名同学到场参与。
李小兵教授首先回顾了美国冷战史研究的发展历程,向听众介绍了近年来美国冷战史研究的新趋向及其代表性研究。李教授将1991年以后的美国冷战史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1年至2000年,由于苏联解体和苏联档案资料的开放,美国的冷战研究进入了高潮期;第二阶段为2000年至2008年,美国冷战史研究逐步进入饱和状态,加上新公开的档案材料并未能挑战原有的研究结论,造成学术界对冷战史的关注度下降;第三阶段为2008年至2020年,冷战史研究进入了新发展阶段,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特点。
李教授认为第三阶段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变化:第一个变化是研究对象的扩展。反映这一研究趋势的开创性研究是文安立(Odd Arne Westad)教授的《全球冷战:美苏对第三世界的干涉与当代世界的形成》。该书将关注点从美苏关系史转向了国际史,推动了美国史学界关注美国[WW1] 之外的冷战历史。由此,美国的冷战史研究不在局限于美苏争霸、核武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关键性的历史事件,开始深入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冷战历史。以往被忽略的边缘地区——第三世界成为了历史叙述的中心,非洲和拉丁美洲成为了研究的热点所在。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设置了非洲冷战项目。《冷战史》(Cold War History)杂志上也刊登了多篇讨论非洲冷战史的论文。
李教授进一步指出全球化的冷战史研究引发了对冷战概念本身的讨论,产生了对冷战历史的新认识与新评价。Wen-Qing Ngoei于2019年出版的《遏制之弧:英国、美国和东南亚的反共主义》(Arc of Containment: Brita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nticommunism in Southeast Asia)一书重新解释了 “多米诺骨牌效应”为什么没有在越战后的东南亚发生。美国北得克萨斯州大学的Harold M. Tanner等人则讨论了中国内战对东亚地区的长远影响。此外,还有研究重新讨论了朝鲜战争在冷战中的历史地位,如SamuelF.Wells Jr.的著作《担心最坏的情况:朝鲜如何改变冷战》(Fearing the Worst: How Korea Transformed the Cold War)分析认为朝鲜战争推动了美国的国家军事化,强化了其反共政策。
第二个变化是新课题的涌现。代表性研究是Christine Hong的《暴力和平:冷战时期亚太地区的种族、美国军国主义和民主化文化》(A Violent Peace: Race, U.S. Militarism, and Cultures of Democratization in Cold War Asia and the Pacific)。该书讨论了美国冷战政策对美国国内的负面影响,分析美国如何将对外战争的经验用于解决国内的种族矛盾等问题。这一研究反映了冷战研究课题的多元化趋势:从国家安全、国际关系扩展到大众传媒、种族、环保、医学、教育等话题,将冷战史置于人类发展史的视角下加以研究。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成立了“国家安全与国内安全研究中心”,专注于研究美国国内外政策的关联性。
第三个变化是新的材料与新的研究方法,如运用心理学的方法,研究决策者的观念;通过博物馆、大众传媒、娱乐业等研究公共历史。一些研究也开始不再局限于外交、政治、军事角度,而是从经济、金融等方面重新讨论冷战的历史。沈志华教授所著《经济漩涡:观察冷战发生的新视角》便提出冷战爆发的主要原因不在于政治理念的分歧,而在于美苏两国经济体系的不同。
在互动环节中,李小兵教授对师生提出的美国内外政策间的互动机制、冷战史研究的核心概念、美国学界对现代化研究、中国冷战史研究的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热心解答。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