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7日上午,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历史文化之旅之“述往·知来”大讲堂世界史专场讲座在历史学院天挺阁(127会议室)举办。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教授、中国德国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副会长孟钟捷老师应邀,以《魏玛德国的“历史传记之争”》为题做了讲座,中心袁玮蔓副教授以及各年级学生共计30余人参加讲座。
讲座伊始,孟老师简要介绍了“戈德哈根之争”与“武装部队展览之争”,由此引出了关于“公共历史文化热与历史争议”的话题;随后,孟老师深入剖析了1928年魏玛德国的“历史传记之争”。在1928年,德国历史学界权威期刊《历史杂志》(Historische Zeitschrift)编辑部出版了一本名为《历史通俗文学:一份批判性文献报告》(Historische Belletristik)的书评集。职业历史学家威廉•舒斯勒(Wilhelm Schüßler)、威廉•蒙森(Wilhelm Mommsen)、汉斯•德尔布吕克(Hans Delbrück)等人在这本书中批判了4位历史传记作家及其传记作品,并将主要矛头指向了当时著名的历史传记作家埃米尔•路德维希(Emil Ludwig)。路德维希迅速作出反应,在对史学的“科学性”诉求表示质疑的同时,高调宣称自己将史学的理性与诗学的情感结合在一起的书写方法塑造了史学研究中的“新学派”,是“合法的历史书写”。此举引发了职业历史学家的继续批判。在此次争论中,双方围绕历史研究与历史书写、史学与政治等问题展开了激烈辩论。
以此为基础,孟老师从政治和史学两个维度深入分析了这场“历史传记之争”出现的原因。首先,孟老师简要回顾了魏玛共和国的历史,阐述了魏玛共和国存在的社会问题:基尔水兵起义改变了德国的发展走向,共和国缺少广泛的认可,共和国政治纪念符号(国名、国旗、纪念日)的缺失,鲁尔危机使德国出现了史上最严重的通货膨胀,执政联盟不断右转等。孟老师指出,基于魏玛共和国特殊的政治环境,历史书写成为了共和主义者和传统保守派政治斗争的战场。随后,孟老师带领大家回顾了“历史书写”的发展进程,从史学发展角度解读了这场争论的学术内涵。孟老师指出,19世纪以来重视历史研究的“历史主义”史学并未与先辈重视历史书写的“前历史主义”史学截然分离,无论在职业历史学家中还是学界之外的公共领域中,历史主义观念都不是“一统江湖”的,前历史主义色彩的史学传统依然存在。因此,孟老师提出,历史传记之争是历史书写和历史研究两种极端观念之间的冲突。
在讲座的最后,孟老师进一步讨论了“公共历史文化机制建设”的必要性。孟老师强调,专业的历史研究者应当在公共历史文化领域发挥领头羊的作用,通过历史研究、历史书写、历史传播等多种方式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挖掘并发展历史精神,促进历史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