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8日下午,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客座教授、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刘建辉先生来访并做学术报告,题目为《东北亚近代空间的成立——生态/移民/交通/城市/表象》。
本次讲座以生态、移民、交通和都市等面相为切入点,呈现了特殊的东北近代进程,深入阐释了东北亚地区在近代以来的空间成立、发展和转型及其对后来历史的影响。刘岳兵院长主持本次讲座。
讲座开始,刘建辉教授首先介绍了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的东北,也介绍中日两国东北史研究的细微分别,中国的东北史是中国近代史的组成部分,强调东北地区与整体历史的联系,而日本的伪“满洲史”则是昭和史的延长,如何理解和平衡这两种不同研究倾向是重要的问题。
接着,刘教授指出在前近代的东北亚地区清朝时期实行的禁封政策——柳条边的变迁,这一历史界限不仅划分了地理空间,也塑造了东北亚地区的独特社会结构和民族关系。这使得该地区长期处于历史进程的“边缘”。随后,他详细阐述了自19世纪中叶起,东北亚地区在地缘政治急剧变化中的角色转换,从边缘地带变为各国相争的“中心”。
讲座中,刘教授以生态、移民、交通、都市等方面的事例为切入点,分析了东北亚地区近代空间的成立、发展及其影响。他指出,近代以来,大量移民涌入东北亚地区,形成了所谓的“新天地”。这些主要包括“闯关东”运动中的中国移民,俄国移民和来自朝鲜半岛、日本的移民;在这一过程中,东北亚的传统空间发生了崩坏,城市格局也产生了重要变化,如“吉林到长春”这一中心的转变,是传统衙门中心到交通中心的典型体现,清朝时期东北的“锦州”“宁古塔”这些传统中心逐渐被大连、长春这些近代中心替代,近代空间的诞生使得东北地区旧有的中心和边缘产生了颠倒。
刘教授还提到,东北亚地区形成了以铁路与马车为中心的交通网络,铁道的建立对经济一体化、空间均一性和人口迁移产生了深远影响。车站成为了具有近代意义的市场空间,形成了以车站为中心的城市群,东北地区产生了从国家主导的城市空间(皇领)到私有空间的重大转变,与此同时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加快了这一进程。讲座中通过生动的图片展示,为我们了解近代东北亚提供了丰富可感的视觉资料。
讲座结束后,老师和同学们积极参与互动,通过本次讲座,我们对东北亚地区的近代空间转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