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蔡萌教授为中心师生做讲座

发布者:丁见民发布时间:2024-12-23浏览次数:10

2024126日,南开史学第二十期青年学者前沿讲坛在天挺阁(127会议室)举办。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蔡萌教授带来题为“工匠抗争的复调叙事——1834年一起印刷工罢工事件探析”的主题讲座。中心专职研究员董瑜教授主持讲座,邢承吉副教授、滕凯炜副教授、孙一笑助理研究员、赵航助理研究员及四十余名学生参加。

会议伊始,蔡萌老师回忆了自己学生时代的写作经历,由此引出了分析“事件”在历史研究中的特殊意义。随后,她就1834年美国华盛顿学院事件的始末展开了叙述,依次介绍了建立“华盛顿学院”(Washington Institute)的计划内容、印刷工人和印刷协会对该计划的抵制以及该计划最终流产的历史。蔡萌老师首先提到,可以将这起事件放在劳资冲突的漫长历史过程中进行考察,将印刷工人对计划的抵制看作一个经典的劳资冲突案例。接下来,蔡萌老师介绍了19世纪的“工人控制”现象,进一步提出,该事件中的印刷工人之所以强烈抵制“华盛顿学院”计划,是因为此计划破坏了传统印刷业内部的学徒制,威胁了整个行业,1834年华盛顿学院事件正是行会工人实践“工人控制”的一次成功范例。

蔡萌提到,只从宏观角度解释事件对历史还原是不够全面的。她提出了“小语境”的解释路径,她指出要深入各行各业的具体“情势”(situation)中,寻找最能牵动他们情感的因素的差异。她以1834年马萨诸塞州的制鞋工对相似的计划与华盛顿印刷工截然不同的态度为例,指出印刷工因行业特性和文化传统,工匠群体的一些共性特征在他们身上表现得更强烈也更持久,19世纪初期印刷部门的技术革新和行业竞争,使得印刷工不得不面临着“身份失位”的危机。相比较之下,制鞋业内部的学徒制自18世纪以来一直很弱小,他们对行业的认同感、荣耀感远不如印刷工那么强烈,制鞋业亦是最早出现血汗工厂化趋势的手工行业之一。因此,从这一角度,这个事件不仅是一次阶级斗争,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特殊群体的斗争。之后,蔡萌老师分析了哥伦比亚印刷学会(Columbia Typographical Society)和计划提出者达夫·格林的特殊性,进一步指出行动者因素为这一事件增添了偶然性、特殊性和不确定性。

最后,蔡萌教授总结了“结构-情势”的复调叙事方法,并对该领域此前的学者研究进行了回顾,她指出“结构-情势”的复调叙事是一种可以囊括各种要素的“总体性叙事”,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工人内部的多样性、差异性。

董瑜老师总结道,蔡萌老师的研究充分展现了以小见大的研究路径,此次讲座对于帮助学生思考如何选择自己的选题具有珍贵的启发意义。讲座结束后,蔡萌老师回答了与会学者和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并就如何在历史学中融入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