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2日,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日本研究院邀请东京大学大学院综合文化研究科张政远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廖钦彬教授前来讲座。本次讲座由中心研究员刘岳兵教授主持,主题分别为“AI时代的日本研究”和“通往东亚哲学的道路:养生与游戏”。
张政远教授对AI技术的关注源于他自身的研究经历,希望借助AI技术在西田几多郎博物馆中应用已有的思想研究成果。为此,张政远教授持续关注AI软件的发展。他指出,AI发展前景可期,甚至能够在某些方面取代研究者的工作。譬如谷歌、DeepL、百度翻译等软件在处理亚洲语种上愈发精进。中国自发研制的DeepSeek在处理中文方面效果更好。接下来,张政远教授以实际操作效果为证,说明AI在日本文学、历史学和哲学研究上的进步,以及由此带来的挑战。在日本文学研究领域,张政远教授以俳句为例。起初,AI无法直接运用日文。在创作俳句时,往往先生成英文,再转译成日文。这容易导致格式错误。如今,随着AI语言技术的成熟,俳句创作问题基本解决,但在意境表达上仍有所欠缺。而不同AI系统,如微软AI、ChatGPT和DeepSeek,创作水平亦有所差异。张政远教授认为,日本文学研究,尤其是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将面临AI的挑战。
廖钦彬教授以精神疾病的治疗为引,指出东西方医学在治疗方法上的差异。西方医学多通过注射和控制等方法,而东方医学则利用内调、外调等手段,强调通过人本身的身体能力来控制疾病。据此,廖钦彬教授点明,身体在东西方哲学中的不同地位。东方哲学更加关注“身体”,强调“情境”,即关注身体与世界的接触,人与世界的亲密关系。这是独属于东方的智慧。廖钦彬教授强调基于“移情美学”成立东亚哲学的可能性。廖钦彬教授强调,资本主义造成社会上“物化”观念和虚无主义的出现。我们有必要重回东方哲学中的“知·情·意”,更加关注自己的心灵和身体。在“知情意”之外,廖钦彬教授提出,还有两个要素可以纳入东亚哲学之中,一是养生,二是游戏。廖钦彬教授首先对养生进行了讲解。他以贝原益轩的《养生训》为例,强调养生之根本在于追求人生的幸福和乐趣。贝原益轩饱读四书五经、朱子学和本草学等,还深入田野做实地考察。
廖钦彬教授又结合庄子、《黄帝内经》等深入探讨中国传统的养生理念。随后,廖钦彬教授又将话题转向游戏的讨论。在此,廖钦彬教授介绍了赫伊津哈所著《游戏的人》。在这本书中,游戏是人类活动的本质和文化来源。它反映人类原初的、本身的天性,使一切分析、逻辑束手无策,同时它又包含有用意的形式,具备一定社会功能。廖钦彬教授认为,与养生论是不同,游戏重在对人类精神、想象力的实践,具有非物质性和非排他性等特点,是一个整体的、超乎人类生活领域的概念。在此认知基础上,廖教授进一步追问:游戏如果具有原初性,那么是否有办法回归我们已经离开的、属于游戏的非理性世界?这也将是游戏研究可以继续探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