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商大学江静教授做客中心日本研究院

发布者:丁见民发布时间:2025-06-23浏览次数:10

2025518日,浙江工商大学东方语言与哲学学院院长江静教授应邀来到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日本研究院,进行了题为“诞生与流转: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中国禅僧墨迹”的讲座,本场讲座由中心研究员刘岳兵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江静教授先对中国禅僧墨迹的概况进行介绍,指出古代中国禅僧墨迹更多保留在日本而非中国,其时段集中于明末清初,其次为宋元时期。随后,江老师通过禅僧墨迹梳理了中日文化交流的微观过程。禅僧墨迹往往因以笔代舌(笔谈)、传道授业、应请题语、互为唱和、临别赠言、书信往还、赏景赋诗而生,是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多样性的表现所在。江老师还简述了禅僧墨迹的跨域流动,包括中国境内、东亚海域和日本境内三种流动情况。江老师以南宋僧人虚堂智愚《虎丘十咏》为例,通过其跋文等了解其在中国境内的流通,爬梳其背后存在的“江南禅宗文化圈”网络,认为禅僧墨迹在中国境内的传播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在东亚海域上,禅僧墨迹交流群体主要包括僧侣、商人、使者等。而在日本国内,禅僧墨迹的传播有不断复杂化的倾向,从镰仓时期的寺院中心向室町以后的富商(茶人)、武士、寺院多传播中心转变,而在明治以后,以新兴资本家为主的收藏家成为了墨迹的主要传播中心之一。

由此,江老师认为墨迹史料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一大见证,不仅是禅僧群体的个人交流,同时也是以小见大的一个桥梁。但在墨迹史料使用上,学者仍然需要注重内外结合(细读文本和了解时代背景)、留意真伪(了解其本来意义和真实意图)、新旧并用(注重传统研究方法和跨学科新研究方法的结合)。最后,参加讲座的老师及同学围绕讲座内容进行讨论,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