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一萍教授漫谈“从情感史角度探析法国学界的记忆史研究”

发布者:丁见民发布时间:2025-06-23浏览次数:11

2025429日上午,山东大学历史学院孙一萍教授在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为师生们带来了题为“从情感史角度探析法国学界的记忆史研究”的学术讲座,中心研究员俞金尧教授、付成双教授及众多硕博研究生、本科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孙一萍老师从“同时兴起的情感史与记忆史为何交集较少”切入主题,回顾了记忆史与情感史在法国的兴起过程。她指出,两者都受到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的影响。哈氏在《记忆的社会框架》中结合涂尔干的社会决定论与个人主观能动性,提出“集体记忆”的概念。1984年,皮埃尔·诺拉借助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概念,主编了大部头著作《记忆之场》。诺拉以记忆之场作为历史学家的研究对象,强调记忆并非纯粹的个人心理现象,而是深深嵌入到社会结构与集体互动之中。吕西安·费弗尔的研究首次明确把情感纳入历史学研究之中,美国学者皮特·斯特恩斯提出从社会学角度研究情感史,解决了以往历史学界对于情感可靠性的质疑,确立了情感作为历史研究对象的合法性。

在回溯记忆史与情感史兴起过程后,孙老师回答了为何两者难以切割、又没有明显交集这一问题。诺拉认为历史是对过去事物的研究,而无论个体或群体的记忆都是现实的,因此历史与记忆是一个时间线的问题。“记忆之场”的研究就是对历史研究里的时间重新划分,记忆的选择与遗忘则是为了未来而进行准备。在哈氏看来,情感并不是个人的内在体验,而是社会、文化与集体共同塑造出来的产物,人类喜怒哀乐的产生是人对社会的反应。而诺拉以及其代表的法国学界对于情感认知主义观点持狐疑态度,造成了情感概念在记忆史研究中的隐身。只有赋予场所情感,记忆之场才得以成立,但诺拉仍然把情感视为与理性对立的存在、而非特殊的认知,这造成了他只知情动、不知情之所起,难以恰当地处理记忆史中的情感因素。

最后,孙一萍老师强调了记忆史本身是从现在出发的特性,这一特性导致记忆史要求重构原来的历史,因此容易打断历史连贯性,而借助情感的力量则能够一定程度上恢复史学的本真。情感本身是记忆与历史的内容。通过研究情感,历史学家能够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感受到研究对象有血有肉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