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6日,中心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日本近代化历史进程及影响研究”举行开题论证会。南开大学党委副书记梁琪教授、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余新忠教授出席本次开题论证会。论证会专家组邀请了东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韩东育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王新生教授,中国历史研究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日本与东亚史研究室主任张跃斌教授,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主任杨栋梁教授和中心研究员莽景石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日本近代化历史进程及影响研究”首席专家刘岳兵教授,以及子课题负责人宋志勇教授、张玉来教授、刘轩教授、乔林生教授、张东副教授出席答辩。
开幕式与以中心研究员王美平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近代以来日本对华认知的数据库建设及日本对华战略和行为研究”的开题论证会共同举办,由中心研究员张玉来教授主持。梁琪副书记、余新忠院长、专家组组长韩东育教授致辞。
梁琪副书记首先向课题组表示热烈祝贺,并向莅临指导的专家组嘉宾致以诚挚的谢意。梁琪副书记表示深化日本研究是学术命题,亦是服务国家战略的迫切需求。此次获批的课题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和学术前瞻性,彰显了南开大学在国别区域研究领域的特色优势。在此,梁琪副书记特别感谢杨栋梁教授为这两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前期研究所做的深厚铺垫、为南开日本研究做出的杰出贡献,并承诺南开大学将给予课题研究全方位保障。同时,梁琪副书记亦提出对课题组的期待,希望课题组以国家需求为坐标,以学术创新为根本,以团队建设为基石,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日本研究梯队。
余新忠院长表示,国家社科重大基金项目是学科建设的标志性成果。2024年南开大学世界史专业获批四项重大项目,其中包含两项日本史课题。这是鼓舞人心的成就。日本研究能够在重要议题上做出前瞻性规划是取得如今成果的关键。课题组在近代化、现代化上进行前瞻性的、深入的研究,这样的研究值得在未来持续关注。韩东育教授表示非常荣幸参加开题论证会,南开日本研究基础深厚,如今获批重大项目值得庆贺。日本近代化研究十分关键,包含其对中国、世界的影响,乃至对当代的影响。不仅要关注它成功的地方,还要特别研究它错误的地方,全面观察利害得失。
论证会由专家组韩东育教授主持,共包含三个环节。第一环节由首席专家刘岳兵教授代表团队做课题综合报告,子课题负责人做子课题报告。刘岳兵教授首先感谢了各位专家冒暑出席开题论证会。其后追溯了陈序经先生、吴廷璆先生和杨栋梁教授对日本“近代化”“现代化”的思考,以及王新生教授、宋成有教授的相关研究成果,由此提出本课题对“近代化”的基本理解。即“近代化”就是脱离“封建”状态,力图以科学的、合理的、民主的方式行事的社会变动过程。课题的整体框架以纵向时间轴为线索,以1945年日本战败为界,将日本近代化历程分为两大发展阶段。结合国别研究与全球视野,聚焦近代化发展中个人、社会、国家和国际局势间的关联性,从宏观、中观、微观不同维度阐释近代化历程中的主体性问题;着重探讨近代化与传统、法西斯主义的关系等重点、难点问题。课题组力争对每一时段的相关问题做出具有方向性、贯通性和说服力的解释,在此基础上对日本近代化历史进程及影响的基本问题做出一些创新性的理论贡献。
紧接着,子课题负责人刘轩教授、张东副教授、宋志勇教授、乔林生教授和张玉来教授分别就“日本近代化的道路探索与制度变革(1868-1893)”、“战争与日本近代化(1894-1918)”、“日本近代化的挫折(1919-1945)”、“日本近代化的重启(1945-1972)”、“近代化‘日本模式的再建构’(20世纪70年代-90年代)”五个子课题,详细汇报了研究思路、创新之处和重难点问题。
第二环节由论证会专家组进行评议。专家组高度赞扬了本次课题重大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并给予诸多建设性意见。王新生教授认为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是中国日本研究的重镇,已经产生一系列丛书著作。课题组若想形成有冲击力的成果结论,需要好的前期规划。王新生教授提出,目前的研究工作多注重资料的扩张,在理论、方法论上尚显不足。外国史研究更重要是将史料结合起来的逻辑性。王新生教授表示,近代化是老生常谈的课题,它包含经济工业化、政治多元化、生活上的城市化和行为理智化。此前研究偏重经济方面,对政治、社会关注较少,有必要统筹这些方面的历史表现。对于东亚国家来说,近代化大体分为权威主义、发展主义、精英多元和市民多元四个历程。在分析日本近代化历史进程时,或可参考相关理论框架。王新生教授最后表示,在深入挖掘资料的过程中,有必要在各个领域乃至宏观框架上寻找更适合我们的研究方法,为日本史研究、以及我国自身发展路径提供启示。
张跃斌教授认为课题的关键是在此前雄厚的研究基础上做出理论上的创新、突破。为此,有必要充分考虑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中国式现代化已经形成诸多指导性思想。课题组可以将这些指导思想落实到研究实践之中。并且,中日近代化的比较亦是重要的研究角度。另外,张跃斌教授指出课题采用编年体与专题研究相结合的形式,各子课题的形式、以及相互之间的逻辑关联最好体现出整体线索。
杨栋梁教授提出要紧跟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发展前沿,充分掌握“近代化”“现代化”研究的代表成果。杨栋梁教授谈及自身对日本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国策转向”的研究经验,强调在实证研究中时刻考虑理论突破口的必要性。在子课题设计方面,杨栋梁教授建议课题组进一步凝练各阶段的重大问题,并突出重大问题之间的联系,明确界定各子课题的起讫时间。此外,杨栋梁教授提出以重大项目为依托,教学相长,鼓励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
杨栋梁教授提出要紧跟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发展前沿,充分掌握“近代化”“现代化”研究的代表成果。杨栋梁教授谈及自身对日本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国策转向”的研究经验,强调在实证研究中时刻考虑理论突破口的必要性。在子课题设计方面,杨栋梁教授建议课题组进一步凝练各阶段的重大问题,并突出重大问题之间的联系,明确界定各子课题的起讫时间。此外,杨栋梁教授提出以重大项目为依托,教学相长,鼓励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
莽景石教授认为日本是唯一一个实现现代化的非西方传统大国。如何评价日本的经验和教训取决于我们的立场。在课题推进过程中,尽量避免简单地集合断代史成果、专题研究成果。在处理近代化问题上,莽景石教授认为可以将之视为西化过程,那么就有必要比较日本的近代化与西方近代化的异同,尤其是二者在皇权与社会势力的权力博弈、民间利益集团分化上的不同,从而解释日本近代化历史进程的特殊意义。
韩东育教授最后发言。他提出从根源上解释日本近代化历史进程。不可否认,日本是大陆文明的分脉,只是比中国更早地接触西方文明。日本的近代化是大陆文明接触新文明后产生的历史现象。根本问题产生在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和朝贡体系相遇之后。所谓的“和魂洋才”看似西化,本质是变态。近代日本处于朝贡法和国际法交互的境况之下,面临着“道出于二”的困境。考虑到中日文化的相似性,重新反思日本近代化过程,避免重蹈日本覆辙。
论证会的第三环节是专家组在商讨之后,宣读了本次开题论证会的评议意见,肯定了课题论证的合理性、研究目标的明确性和研究工作的可行性,同时期待课题组在近代化理论等方面进一步突破、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