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成双教授主讲南开大学第九届全国优秀大学生历史学夏令营

发布者:丁见民发布时间:2025-10-09浏览次数:10

2025826日上午,中心付成双教授主讲南开大学第九届全国优秀大学生历史学夏令营“名师讲座”,题目为“从经典现代化到生态现代化:世界历史进程与我们的选择”。讲座分为五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从狭义到广义的现代化”中,付教授介绍了古今中外学者对“现代化”这一概念作出的丰富诠释。按照罗荣渠的解释,狭义现代化主要指落后国家通过有计划的学习技术与社会改革等方式赶上先进国家的发展过程,而广义现代化则是指宏观的从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进程。付教授指出,国内外学术界对现代化的研究与阐释深受时代背景与国际形势的影响,正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人们开始意识到现代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在第二部分“现代化的代价”中,付教授展示了现代化造成的严重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冲击,揭示了过去现代化的弊端。以美国为例,这个世界上现代化进程发展最快的国家同时遭受了最突出的环境问题,如沙尘暴、物种多样性消失等。环境问题的突出最终引发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环保思潮,人们开始反思现代化的环境代价,环境保护运动开始兴起。


在第三部分“发展与保护的博弈”中,付教授指出,上述转变标志着美国环境理念的整体性转变。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人开始意识到要对本国有价值的环境资源进行保护,因此建立起包括国家公园在内的环境保护体系,但这并未能阻止现代化进程对环境的进一步破坏。因此在第四部分“现代环境主义与极限增长论”中,付教授提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寂静的春天》为代表的环境主义兴起,强调从人类中心到生态中心的根本性转变。从此,人们开始争辩环境保护的标准究竟为何。七十年代,罗马俱乐部提出了“零增长”理论,呼吁人类社会应停止过度发展、保护环境,可这种主张与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剧烈冲突,无法为世人所接受。这表明环保主义与现代化理论之间存在张力。

在第五部分“技术乐观主义与生态现代化的未来”中,付教授介绍了从八十年代起开始盛行的“生态现代化”理论,其本质是一种技术乐观主义,相信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环境问题。但这种在发达国家饱受赞誉的理论受到了不发达国家的强烈质疑,他们怀疑其掩盖了世界现代化进程当中的利益不平衡问题,导致部分人无法从发展中收益。这场争论表明,保护环境与现代化进程一样存在公平问题,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应当照顾弱势群体的发展问题。因此,修正后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重新回归公众视野,它主张将经济增长的规模维持在生态系统健康运行的范围内。

最后,付教授总结道,环境史是一门通过不同学科、不同视角出发看待历史的研究,视角的不同必然会导向不同的结论,因此他鼓励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养成思考和使用理论的习惯,从而拓宽自己的研究视野。此外,付教授还敦促同学们在学习历史的同时也应当关注现实问题,用历史研究回应现实,从而提升自我事业的价值。讲座最终在学生们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