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2日—13日,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青年教师委员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欧洲史研究室联合主办的“跨大西洋世界的现代化进程”学术工作坊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召开。此次工作坊涵盖跨大西洋世界18-20世纪的历史发展,结合医学、化学、法学、政治心理学等多学科方法,深入探讨了跨大西洋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知识、权力与文化的复杂关联和多重面向,体现出历史学科的多维性与跨学科特色。

开幕式环节由中心研究员丁见民教授主持,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主任付成双教授致辞。两位老师首先向到访的各位专家学者致欢迎辞,在高度肯定工作坊议题学术价值的基础上,对本次工作坊的讨论效果表示期待。工作坊分为上午和下午两场,上午的讨论由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欧洲史研究室张炜副研究员主持,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袁玮蔓副教授首先作报告。通过分析19-20世纪初的德国涉华医学文本,袁玮蔓老师揭示了医学写作中的帝国主义意识形态。她指出,德国涉华医学写作在“科学中立”表象下,不但系统性地建构了中医的落后性,还将中国纳入热带医学研究范畴,视中国为“病态的地方”,为德国的帝国扩张提供了知识合法性。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欧洲史研究室范继敏助理研究员考察了西德基督教组织“和解行动与和平服务”(AS/F)在核军备竞赛背景下的跨大西洋和平运动实践。研究发现,该组织虽试图通过宗教伦理弥合德美分歧,却因双方政治关切差异及基层动员困境,最终未能实现和平愿景。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滕凯炜副教授关注国际法与美国帝国构建之间的关系,在发言中重点介绍了美国建国时期和大陆扩张时期对国际法的习得与运用,包括美国建国精英学习国际法的途径、对国际法的理解及利用方式,以及美国行为对国际法演变的影响等。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欧洲史研究室副研究员罗宇维以美国早期的国歌争议为例,剖析了美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维度。罗老师指出,从《华盛顿进军曲》到《星条旗之歌》,美国的国歌符号经历了从“个人神话”到“国家圣化”的转变,体现了现代国家合法性基础的转型。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赵航的研究聚焦于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全球黄热病防治运动,他认为基金会以“卫生现代化”之名,在美洲强制推行灭蚊政策实施隐性控制,在非洲将当地人视为疫苗试验对象,其“慈善”本质是技术殖民主义,暴露了现代化移植的结构性矛盾。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欧洲史研究室副研究员赵博文的发言从殖民的视角探讨英帝国建构的历史进程,他指出爱尔兰是英国的第一个殖民地,英国在爱尔兰的殖民模式成为英国对外扩张与殖民管理的重要参考,深刻影响了其后续在北美、印度等地的殖民统治。六位发言人报告结束后,付成双教授逐一进行评议,并建议各位老师在论文中突出时空差异,确定叙事主线,避免内容分散。
下午的讨论由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专职研究院董瑜教授主持,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欧洲史研究室张炜副研究员从政治传播的角度分析了17—18世纪英国两党政治的兴起。他以两党围绕“天主教阴谋”谣言的舆论战为例,揭示了辉格党如何利用印刷媒介、街头运动制造“道德恐慌”,推动政治传播从精英向大众渗透,突显出现代政治动员过程中的媒介依赖性。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佟艺辰副教授的研究表明,在炼金术实践化、机械论的冲击和商业化学经验积累的背景下,化学分有论的所指对象发生了倒转,体现了元素论化学的深刻转变,成为现代化学诞生的思想前提。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欧洲史研究室杨光助理研究员关注法国学界集体传记研究方法的复兴和发展,他介绍道集体传记研究方法在20世纪上半叶出现,但尚未受到法国学界的重视。随着年鉴学派研究出现瓶颈和新政治史的兴起,集体传记研究方法复兴,它兼采量化与质化研究的特性,在社会政治史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比照人民音乐节、南威尔士矿工历史表演和宪章运动历史表演,中心助理研究员孙晓斌对1939年英国公共领域中不同群体的劳工史叙事进行了分类探析。他发现,这些表演不仅反映了劳工阶级的历史经验,也揭示了当时英国公共史学的发展状态。中心助理研究员孙一笑关注帝国概念的生成史,他的发言以“大复兴”理论为切入点,不仅回溯了这一理论的神学起源,还探析了近代早期欧洲知识精英衍生出的多重内涵,指出“大复兴”理论的政治阐释为欧洲殖民帝国的兴起提供了复杂的思想资源。随后,中心专职研究员俞金尧教授对五位发言人的报告分别予以评议,就厘清历史事件的时代语境、打通内史与外史、平衡宏观和微观研究等问题提出了详细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