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研究员俞金尧教授在《光明日报》(理论版)发文

发布者:丁见民发布时间:2025-10-09浏览次数:10

2025721日,《光明日报》(理论版)发布了中心研究员俞金尧教授的文章《“中世纪”:一个需要解构的概念》,他在其中指出把中世纪等同为黑暗时代的认识显然已经过时,现在的人们更愿意讲中世纪是一个光明的时代,从黑暗到光明,“中世纪”的颜色出现了强烈的反差。


“中世纪”(Middle Ages)这个词有特定的含义,通常是指西罗马帝国崩溃(476年)以后,到文艺复兴开始(1450年左右)大约一千年间的欧洲历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把自己所处的时代看成是“现代”,而希腊罗马时代为“古典时代”,介于“古典古代”与“现代”之间的千年,便被称为“中间时代”。然而,中世纪并非仅仅指这长达千年的时间,它还包含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对这一千年历史的基本认识和态度。在很长时间里,当人们说到“中世纪”,就包含了中世纪与欧洲古代和现代相比的负面意义,古典古代是黄金时代,而现代则是要复兴古典时代的文明。这样一来,中世纪就被标配了一种独特的颜色,黑暗是该时代的基本色调,也就是说中世纪与黑暗时代是画等号的。之所以说它黑暗,是因为欧洲中世纪是一个宗教信仰的时代,教会统治欧洲,神学思想支配和禁锢人们的思想。现实社会被当作卑微的尘世世界,人的现世存在微不足道,人们渴望来世的天堂和获得永生。但是,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兴起,人们赞美古典古代的文化和艺术,世俗的生活展现了意义,人开始获得崇高的地位。欧洲历史从此开始了一个漫长的世俗化进程,逐渐摆脱过去那种宗教信仰至上的社会状态。经过地理大发现、科学革命、资本主义的兴起、宗教改革,特别是启蒙运动,欧洲走出宗教信仰时代,人们获得理性,并运用理性认识世界。现代性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不过,用一个词概括上千年的历史,用一种颜色为千年历史定性,风险不小。

人类依赖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和对于外部世界的感觉,用语言作为工具来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抽象的词语可以表达复杂深奥的思维,比喻则可以形象地向他人转达自我认知和感觉。语言是社会交往必不可少的工具,然而,语言存在局限,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各个方面并非都可以用语言来言说。语言和人类自身能力的局限,决定了历史学家的历史认识的相对性。回到对中世纪的认识。“黑暗”作为一个标签颜色,是对中世纪的负面评价,把它用于上千年的欧洲历史中,显然是对中世纪历史认识的简单化和扩大化。但说中世纪光明,也犯了同样的错误。既然介于西罗马帝国崩溃到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之间的千年时间,不再是一个同质化(黑暗)的“中间时代”,那么,“中世纪”作为覆盖整个时代的概念是不合适的,也就失去了对欧洲历史进行分期的价值和意义。当代历史学家揭示和恢复了这一千年欧洲历史的丰富多样,破除了关于它的“黑暗”的神话,那么,“中世纪”这个概念就可以放入史学史“博物馆”了。当前,中国的历史学家致力于构建中国自主的世界史知识体系,这项工作需要从辨识、批判和解构西方知识体系中的基本概念入手。如前所述,“中世纪”概念已立不住,那么,解构“中世纪”正是时候。